清代時期 2.
康熙年間,隨著造辦處琺琅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廢弛,清宮造辦處和廣州的琺琅工匠,吸收並借鑒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畫琺琅製作工藝,試製成功了金屬胎琺琅工藝中另一個重要的品種,就是畫琺琅器,如銅胎畫琺琅器、望遠鏡、鍾表、洋酒、油畫、鼻煙壺等物品,進入紫禁城。
當時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琅”,也就是馳名中外的琺琅彩瓷器。
琺琅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琅彩瓷器的前身景泰藍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製而成的工藝品。
清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
康熙琺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為主,主要為瓶、盒、盤、碗、杯、壺等,其中以碗的數量較多,而瓶的造型則非常少見。
如康熙琺琅彩牡丹紋碗,高7厘米,直徑14厘米。 碗的口部、底足微外撇。白釉底色含青,勻淨,細潔滋潤。碗內一色白釉。碗外壁飾牡丹花,圖飾以藍釉作底,繪以粉紅色牡丹花,綠色葉子,整個色彩基調明朗清晰,簡潔而大氣。
此碗整個效果並不像瓷器,而像一個寶石製品。藍色像藍寶石,紅色像紅寶石,釉料肥厚,質感甚好,釉中有細小白色粒狀,是為特征。底足露胎,潔白細淨,糯米感強。
底書紅料方框“康熙禦製”,紅料肥膩間有細小雜質,豔而不俗,字體為標準秀美的楷書,運筆極其規矩,中鋒運筆,筆路分明,外框一粗一細,十分規整,仿佛一個印章。
有件紫地蓮花紋瓶,是傳世品中唯一康熙琺琅彩瓷瓶。此瓶長頸、扁圓腹,底平實。外壁通體以紫釉為地,頸部以黃料彩繪3組變形
蟬紋,腹部繪變形蓮花紋,底部方欄內刻“康熙禦製”楷書款。此瓶高僅13.2厘米,但器形十分飽滿穩重,小器大樣,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琺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
康熙琺琅彩瓷的胎質,一般采用景德鎮燒製的白瓷作胎,製胎時先在器內外蘸滿釉,然後晾幹,再用工具旋掉胎體外而所施的釉,造成外壁不帶光亮的澀胎,最後送入窯內烘燒成反瓷,再進行描繪。
這一點可以從一件康熙琺琅彩黃地纏枝牡丹紋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黃色琺琅彩下麵,即隱約可見胎體上的旋紋。
康熙琺琅彩黃地纏枝牡丹紋碗高7.8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6厘米。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
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禦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由於康熙時期琺琅料依賴於進口,造價較昂貴,琺琅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豔麗,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