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2.(2 / 2)

康熙琺琅彩瓷有時也使用前朝所製白瓷作胎,如康熙琺琅彩盤,就是在明永樂時期的白釉瓷盤上施彩的。另外還有一些是以紫砂作為琺琅彩瓷的胎。

類似的還有康熙景德鎮窯畫琺琅菊花方壺,通高9.6厘米,口徑6.0厘米。菊瓣式子母蓋,蓋麵以柱頭式之鈕為花心,鏨成一朵淺浮雕式

花瓣平展的菊花。壺身四麵方而邊角圓滑,流與把手均呈方形,鍍金圈足亦成菊瓣式。

壺內施淺藍琺琅,器表頸部淺藍地,每一菊瓣內又各畫一朵小菊花,壺腹黃地,四麵以菊瓣式銅圈圍成開光,其內繪不同顏色的盛開菊花各一朵。開光外繪彩色折枝菊花枝葉,流與把手繪圖案式菊花。底白地書藍色“康熙禦製”雙圓框雙豎行楷書款。

該器形製端莊穩重,比例適度,線條流暢。此造型在畫琺琅器發展史上首次出現。換言之,它是康熙時期首創器型,其後出現的與之相同或相近的造型,則是以此為雛形演變發展而來的。

康熙琺琅彩瓷的款識,多用胭脂色或藍色琺琅料書寫,一般為4字楷書“康熙禦製”。個別器底為刻款,款識多寫在方欄或雙圈線內,字體結構嚴謹。如康熙黃地開光琺琅彩花卉紋碗,高6厘米,口徑10.8

厘米,足徑4.4厘米。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裏光素無紋飾。外壁黃地開光琺琅彩裝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紅料彩楷書“康熙禦製”雙行4字款,外圍紅料彩雙方欄。此碗所繪紋飾工整細膩,畫麵色彩鮮豔奪目。

康熙早期的畫琺琅器,胎壁製造厚重,器體較小,主要為一些爐、瓶、盒、盤之類,比較單調。作品用筆飄逸灑脫,但不甚工整,顏色品種也不夠豐富。琺琅施用濃厚,光澤度差,表麵欠平整,且砂眼較多。

琺琅釉的主要的成分是矽酸鹽類。需與不同材質的胎體結合,因此在製作技術上要兼顧釉與胎兩者的理化性質。就是說,這些釉至少應調配到膨脹係數比胎質的小,同時熔點比胎質的低,才能完整地附著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觀。

如康熙景德鎮窯畫琺琅荷花水丞,高4.6厘米,腹徑4.7厘米。此器為銅胎,斂口墩形水丞。

器內外均施湖藍略透明之釉,部分隱約露胎,器外表繪紅白荷花數枝,荷花邊立有一對鷺鷥,其中一隻昂首回目張望,另一隻則作低頭覓食狀。畫麵疏朗清新而富有變化。色彩雅麗悅目。水丞鍍金,器底微內凹,光素無紋無款。根據紋飾風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畫麵的現象,應是康熙早期時的作品。

大約在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前後,廣州和歐洲的畫琺琅器製作匠師先後進入內廷,參與指導和製作包括瓷胎在內的各種胎質的畫琺琅器。

這一時期的畫琺琅器,充分顯示出薄、平、光、豔、雅的畫琺琅器特點。琺琅質地細膩潔淨,塗施均勻,表麵打磨平整光滑,基本無砂眼,色澤豔麗明快,顏色豐富,達10餘種。

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為盛行以黃色琺琅為地,具有濃重的皇家色彩。畫麵用筆工致,有如工筆重彩畫,更具圖案性效果,內容題材以表現富貴吉祥的寫生花卉為主,早期那種飄逸灑脫的用筆方法已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