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4.(1 / 2)

清代時期 4.

異彩紛呈的乾隆時琺琅器

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隻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見景泰藍在我國曆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也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及工藝。

由於乾隆皇帝本人對於金光燦爛、富麗堂皇的金屬胎琺琅器倍加賞識,因此,在其製造和生產上,給予了大力的扶持,隻要宮內需要,即命成套成係列地燒造,生產規模極為龐大,且不惜工本。

據檔案記載,當時造辦處製作了數量可觀的琺琅器,包括宮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陳設品和文房清供以及家具、漆器、瓷器、玉器上的嵌片等。

大有高達兩米以上的佛塔,小到僅幾厘米的鼻煙壺、軸頭,包羅萬象。我國古代金屬胎琺琅器的生產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繁榮發展階段。

乾隆時期,掐絲琺琅繼續發展,器型規整,金光燦爛,作品風格殊異,異彩紛呈。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透明琺琅器均得到了全麵的發展。

在掐絲工藝上,普遍采用雙線掐絲法,並且出現了掐絲繪畫相結合的裝飾方法。乾隆帝非常喜愛掐絲琺琅,並命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生產了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掐絲琺琅器。

在器型方麵,與瓷器器型的時代風格相同,並出現了一些琺琅與別類材質的組合器。造型端莊華美,掐絲工整嚴緊,琺琅失透,溫潤似玉,色調典雅,光澤渾厚,形成了清代宮廷掐絲琺琅的典型風格。

乾隆時期,金屬胎起線琺琅製品的燒造展現出新的繁榮景象。乾隆朝掐絲琺琅的胎子,銅質精純,胎骨厚重,無輕飄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貴的黃金製胎;琺琅釉料均無透明感,沙眼減少,細膩光滑,琺琅釉的色彩之豐富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在圖案裝飾上,除繼承明代勾蓮花的做法外,還運用仿古的獸麵紋、幾何紋,並將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故事作為裝飾,追求繪畫的意趣,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在鍍金、鏨刻方麵,不惜財力、功力,金色濃重,刻飾精美。

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琅工藝還常與畫琺琅工藝相結合,並鑲嵌珠寶,具有典型的金碧輝煌的皇家藝術風格。

當時,宮內造辦處的琺琅生產了許多藝術水平很高的作品。廣州地區製造掐絲琺琅的技術亦有新的突破;揚州地區的掐絲琺琅生產也不遜色,燒製的作品很有地方特色。

燒製大型掐絲琺琅器的技術迅速提高,數量顯著增多。高大的屏風、寶座、佛塔等,都是前所未見的新成就。這種大型琺琅製品的燒造,不僅要求有大型的窯爐,而且需要控製大麵積的銅胎經高溫之後不會變形的技術,還需掌握釉色通體一致。

顯然,燒製大型琺琅製品較之小型器物要求技術高,難度大,需要特殊的設備。乾隆時期,對於這類技術的掌握和控製,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1774年和1782年,曾燒製兩批各6座高大的琺琅佛塔,分別陳設於宮廷的佛堂內,塔高均在230厘米以上,底寬0.94米,堪稱乾隆時掐絲琺琅重器,為清代掐絲琺琅史的最高峰。

塔的造型各不相同,釉色各異,圖案富於變化。有的以淡黃色為地,飾彩釉纏枝、八寶紋;有的以淺藍色為地,飾彩釉忍冬、蔓草和瓔珞紋,各有千秋,色彩和諧穩定。塔身結構嚴謹,結合處不露痕跡。通體釉料飽滿、光潤,很少砂眼,也是傳世琺琅製品中的珍品。

這些大型景泰藍佛塔都是乾隆皇帝敕命燒製的,其中掐絲琺琅寶相花紋佛塔完工之後陳設於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區的梵華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