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後,又依前6塔之規格樣式燒造了6座,陳設於紫禁城西南部慈寧宮花園的寶相樓內。這兩批佛塔氣勢宏偉,充分展現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琅工藝的輝煌成就。
宮廷典章用品中,還有寶座、屏風、香筒、甪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龕、佛像、壇城、五供、七珍、八寶等。
如銅胎掐絲琺琅五嶽圖屏風,以紫檀木為邊框,分為五扇,高近300厘米。畫麵以掐絲琺琅分別刻畫東、南、西、北、中五嶽。山巒疊嶂,青綠蒼茫,氣勢雄偉,不愧為清宮造辦處之傑作。每扇均鑲掐絲琺琅畫心,畫心上用不同的花鳥圖案,以擬人的手法展示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而實際展現的則是色彩豔麗的山水花鳥畫麵。其間多采用暈色的技法,渲染出景物色彩的濃淡和層次的遠近。
其中大量運用粉紅釉色,以表現桃紅柳綠鮮花盛開的春天景色,可謂氣象萬千。畫麵上的金屬起線粗細運用自如,粗線條多是直接在銅胎上捶揲出來的,細部花紋則結合掐絲的方法。
按照畫麵需要,采取不同的起線方法,線條粗細運用靈活,流暢活潑,增強了藝術表現力。這種在銅胎上采取捶揲的起線方法,是起線技術新發展。
透明琺琅器是金屬胎琺琅工藝的一種,始製於清雍正年間,清中期乾隆年間興盛。廣州是當時最大的透明琺琅器燒製中心。
清乾隆年間的高溫熔融硬透明琺琅器代表之一為鏨胎透明琺琅麵盆,高14厘米,外口徑47.5厘米,內口徑34厘米,麵盆為銅胎,胎壁輕薄。口呈圓盤形,折邊,口沿鍍金,圈足。
其內外器壁均貼飾銀片花紋,表麵則施藍色硬透明琺琅釉,釉質透明,銀片花紋隱約可見。盆內壁亦有金片貼飾的各種八寶紋飾,折邊貼飾八仙紋。金片花紋色彩斑斕,光彩奪目。
這時,還善於把古代名畫家的書畫作品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琅製品中,是一種新的嚐試。
如乾隆銅胎掐絲琺琅明皇識馬圖,是以唐代大畫家韓幹的《明皇識馬圖》為藍本燒製的。畫麵上的色彩皴擦點染。乃至題跋和鈴印均仿造繪畫的效果。
人物和馬匹的不同姿態各具傳神之妙。乾隆皇帝題寫的七言律詩,另作一開用掐絲琺琅燒成,筆墨轉折,宛若手跡。這件作品再現了繪畫和書法的原貌。
再如乾隆銅胎畫琺琅配烏木聖經故事圖首飾盒鍾,長方形銅胎畫琺琅配烏木製成,烏木色深褐。此首飾盒鍾為由下而上漸次收縮的台式設計,下承方形支腳。頂端為一個拱頂方形座鍾,鍾盤為圓形畫琺琅,二時針,盤間有一個上發條的鑰匙孔。
首飾盒主體部分為對開門式設計,雙門內部豎置三層帶有圓形拉環的抽屜。首飾盒主體部分
四棱為銅質立柱,立柱及鍾頂部裝飾圓雕銅質人像。首飾盒鍾上下均裝飾聖經故事題材的長方形琺琅畫。
鏨胎琺琅是早期的景泰藍的製作方法之一,它是在一塊銅板上鏨出花紋的輪廓,然後再填充琺琅釉料,這種景泰藍的製作工藝要比掐絲複雜得多了,而整個景泰藍看起來也更加的線條流暢。
鏨胎琺琅“太平有象”據記載是由兩廣總督李侍堯於1776年進貢給乾隆皇帝的,通高170厘米,長100厘米,寬55厘米,通體銅胎鍍金。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上有藍黃底的鞍墊和一個寶瓶,寓意“太平有象”,象背上的墊子左右飾雲龍紋,下設置束腰長方形座。
象通體為月白色琺琅地,其上捶揲起線勾雲紋,而寶瓶、鞍韉、鞍墊及長方形座的花紋則用掐絲填彩色琺琅釉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為“複合琺琅器”。 此象為佛堂供器,共兩件為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