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5.(1 / 2)

清代時期 5.

掐絲琺琅生活用品數量極其龐大,有熏爐、手爐、冠架、盤、碗、盒、茶壺、杯盤、多穆壺、火鍋、筷套、唾盂、燭台、花澆、鼻煙壺、銅鏡等。

掐絲琺琅春字捧盒為乾隆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寶盒一對共兩件,皆以銅為胎,鑄造成桃形式樣。胎體鑄造完成後,於其上以銅絲掐成所要裝飾之圖騰,後再填以彩色琺琅釉而成。

此器以天藍色琺琅釉為底色,盒蓋正麵有一大型桃形開光,開光內飾一聚寶盆,盆內寶物滿滿,釋放出多道霞光,霞光之上托著“春”字,春字中心圓形開光,居中飾一壽星,兩旁以襯飾鬆柏與文鹿。

借由“春”字與壽星,寓意“春壽”;“春”字旁裝飾兩隻五爪飛龍,四周則以浮空彩雲為飾。大型桃形開光正下緣處鐫刻有“大清乾隆年製”由右至左6字楷書款。

寶盒外壁的麵、盒底、寶盒內緣亦以天藍色琺琅釉為底色,上下外壁麵飾以蝙蝠彩雲紋中佐暗八仙紋;盒子底部、盒子內緣上下之處則飾有冰裂紋佐梅花紋。

我國古典工藝以“春壽圖”作為裝飾主軸的,在各類工藝品上多有所見。其中又以明清雕漆工藝為最大宗,如明嘉靖“雕漆剔彩春壽圖圓盒”、清中期“雕漆剔彩春壽圖圓盒”。似此類裝飾紋飾於掐絲琺琅上出現,可說是較為罕見。

這對掐絲琺琅“春壽圖”桃形寶盒體積碩大,盒上紋飾工藝高深精湛,寓意吉祥,琺琅釉色澤華麗完美,呈現典型乾隆時期琺琅工藝特色。

還有一對乾隆禦製金胎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龍柄多穆壺是皇家的聖器,高45厘米,胎內含金量達到了近30%,兩件器物的龍柄尾部有著明顯的區別,是公母之分。

據介紹,該多穆壺作為乾隆養心殿造辦處製造的禦用陳設,除了造型上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外,還體現著藏、蒙、滿、漢團結的主題。

製造工藝上更是可圈可點:頸部擁有龍首魚尾柄和龍首流;頸、腹部及蓋麵施天藍色琺琅釉為底,裝飾掐絲折枝蓮紋,掐絲流暢,填釉飽滿,釉色鮮豔且純正;覆缽形蓋,純金寶珠鈕;圈足外壁刻纏枝蓮紋,與其相對的是長方框內刻“乾隆年製”楷書款。

掐絲琺琅陳設品也有多種:

其一是普通陳設品瓶、罐等,如梅瓶、天球瓶、長頸瓶、雙連錦袱瓶、六方貫耳瓶、鴨頸瓶、雙管式瓶、英雄瓶、鏤空轉心瓶、棕式瓶、蒜頭瓶、抱月瓶、葫蘆瓶等。

如乾隆景泰藍年年有餘淩雲瓶,高14.1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

6.4厘米。器皿造型來源於我國傳統梅瓶,並且此景泰藍花瓶紋飾也是取材於我國傳統題材。

因為蓮與連同音,魚與餘同音,因此這件繪有鯉魚與蓮花的盤子就是寓意著連年有餘,也就是年年富貴盈餘的意思,而且此景泰藍盤的掐絲工整,色調漸變有秩,整體圖案的色彩搭配也非常協調,做工精細,色調明快,生機勃勃,寓意著人們的生活富裕、美滿。

蒜頭瓶其實是瓷器的樣式之一,造型一般為頸細長,溜肩,碩腹,圈足,瓶口就像蒜頭一樣,因此而得名。清代的蒜頭瓶形製趨於輕盈秀美,雍正朝有霽紅釉蒜頭瓶、珊瑚地粉彩花鳥紋蒜頭瓶,乾隆時產有掐絲琺琅蒜頭瓶等,這些工藝品都是工藝精美,風致各異,比之前的康熙朝茄皮紫釉螭耳蒜頭瓶又有了長足的發展。

如乾隆銅鎏金掐絲琺琅貼蟠龍蒜頭瓶,高有40厘米,在瓶子的底部有“大清乾隆年製”款識。此景泰藍的器形規整、渾樸,雍容華貴之中又見俊雅瑰奇。

從瓶口到瓶身裝飾有一個凸起的龍紋,這條龍騰雲駕霧,龍眼以及爪子等部位刻畫精微,周身鱗片密集,熠熠生輝,象征著帝王的權威,有奪人心魄的視覺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