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仿造“景泰年製”款的琺琅製品增多,仿製技術水平亦很高。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
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催長四德五德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多寶格內著做仿古樣款掐絲琺琅瓶一件、寶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陽紋款,先畫樣呈覽,欽此。
於本月二十四日,庫掌相永吉,將畫得掐絲琺琅寶瓶紙樣一張、雙管瓶紙樣一張、罐紙樣一張,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每樣準做一件,欽此。
乾隆三十二年四月二十日,接得庫掌櫃永吉押帖一件,內開本月十五日,太監胡世傑交掐絲琺琅象鼻腿圓鼎一件,傳旨:將不齊全處收拾,再照此爐式成做一對,此爐活計金水俱好,嗣後著琺琅處官員栢唐阿人等,跟同監視匠役,鍍金務要活計精工,不可怠忽,欽此。
以上清官檔案記錄表明,乾隆時代重視仿造“景泰禦前琺琅”,其中有的是照舊樣仿製,有的則畫新樣製造,鐫刻“大明景泰年製”款。從琺琅製品中可以看到這類仿製品。但按照原器仿製的作品,其風格類似明代特點,而畫樣新作的製品,則清代特點突出。
如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雙環耳瓶,通體以淺藍釉為地,以單線勾勒纏枝枝幹,串聯盛開的幾朵彩釉大花,底鐫“景泰年製”。圖案風格近似明代特點,釉色純正穩重,亦似明代特征,而沒有采用清代新出現的色釉。但作品掐絲勻細規矩,填釉飽滿,很少砂
眼,這種過於拘謹的仿製手法,有別於原器自然流暢的藝術風格。
乾隆二十年前後,造辦處檔案記載仿造“景泰年製”琺琅製品的事例較多,但到乾隆三十三年以後,這種仿製活動亦很難見到了。
如乾隆銅胎掐絲琺琅雲龍紋天球瓶,廣腹,長頸,臥足。通體以白釉為地,掐絲起線,用淺藍釉暈染出滾動的雲紋。一條紅色的巨龍,張開闊口,舞動雙爪,尾巴上卷,盤旋於滾滾的青雲之中,追戲一顆閃爍火焰的寶珠,氣勢雄偉,給人以強烈的湧動感。
技師們為了表現畫麵的層次,還采取了暈色技法,紅色釉中略顯淡紫。色彩的深淺濃淡,運用得十分熟練,立體感很強。
使人一看便知,這是仿瓷器中青花釉裏紅的效果製造的,增強了金屬胎掐絲琺琅工藝的表現力。
仿製“景泰禦前琺琅”也是這時造辦處琺琅作的重要活動之一。乾隆皇帝很喜歡景泰琺琅,曾多次傳聖旨“造辦處琺琅作”官員,令其精心設計銅胎掐絲琺琅陳設品圖樣,器物底部需鐫刻“大明景泰年製”陽文款。並要求先畫樣呈現覽,準時再作。
遵照禦旨,造辦處官員很快把設計圖樣呈獻給皇帝,上諭“照樣準做”。顯然,這類仿製“景泰年製”款的琺琅作品多是按照新的設計方案製造的,同明代“景泰琺琅”的風格有明顯差異。特別是釉色中粉紅色的大量運用,更展露出乾隆時代的鮮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