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7.(2 / 2)

此外,這種琺琅彩瓷器本身紋飾特別精美,將廣闊的山水濃縮於這種梨形器之上,百鹿尊狹窄的肩頸處,遠處山峰的描繪呈現了一幅放大的透視山水畫。

琺琅彩瓷發展到乾隆時代,又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對於康熙、雍正時期遺留宮內的琺琅彩瓷更視為珍寶。

除承前製繼續在宮中燒製外,並為每件器物配製楠木匣缽,專門儲藏於乾清宮琺琅彩瓷的專庫內。

檔案記載:乾隆六年正月初八,太監於丙森來說:“太監高玉等交瓷胎琺琅紅地錦上添花茶碗一對,黃地錦上添花五寸碟一對。傳旨:著配匣入乾清宮琺琅器庫內,欽此。”乾隆還詔令翰林院的翰林們為這批珍寶整理編目。

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器型更

加豐富,僅瓶類就有蒜頭瓶、雙連瓶、葫蘆瓶、雙耳瓶、棒槌瓶等多種造型,此外還有茶壺、酒盅、方盒、蓋碗、圓盤等,碗、碟類器皿數量也明顯增多。

如乾隆銅胎畫琺琅包袱蓋罐,以畫琺琅工藝裝飾器表,罐身為黃地,在黃底上繪滿了不同的轉枝花卉,爭相盛開,枝葉蔓蔓,罐子的內胎上著淡藍色釉。蓋頂上鑲有一個小圓鈕,海藍色雲頭紋外為一圈玉蘭與牡丹的結合紋飾,淡雅與富麗交織,別有一番滋味。

蓋子和瓶體之間是子母口,貼合得很緊密,做工精細。這件畫琺琅短頸、削肩、扁腹、底露銅胎,頸部一周分格繪鈴蘭紋樣,塗以紅黃綠三色,交替分布。

肩部開光內施淺藍綠透明釉,內填盛開蓮花紋,開光之間綴以小朵的富貴牡丹花;罐身下部滿填各式纏枝花卉,花瓣柔嫩、枝莖延綿、色澤妍美、富麗堂皇,體現了清代纏枝花紋枝蔓彎曲、布局繁密規整、極具圖案性的特點。

整器中部繪包袱紋,斜係精美的綬結,其上點飾藝術抽象化的各式彩蝶,羽翼輕薄、翩躚飛舞於花海,如此美妙的圖案,絕對算得上景泰藍精品中的精品。

在罐子的底部,是白地藍色釉料書寫的“乾隆年製”楷書款,為相交的雙圈,這說明這件銅胎畫琺琅作品是乾隆禦用的精品景泰藍製品。

雙連瓶又稱雙聯瓶、合歡瓶,是乾隆時期流行的瓶式之一,乾隆官窯為表現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於前人的基礎上無不盡力燒造“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嶽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時足以展現技術與想象的瓶式。

如乾隆琺琅彩藍紫地花卉紋雙連瓶通高17.5厘米,口徑分別為6.8厘米和4.8厘米,足徑分別為7.5厘米和5.1厘米,瓶體雙連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斂,足微外撇,附蓋,蓋頂,蓋邊及蓋口均施金彩。

瓶口,足均描金,瓶裏及足內施豆綠釉。外半器紫色,半器深藍色為地,通體色地上采用軋道工藝。蓋麵及瓶身的軋道地上用黃、白、綠、紅等色繪折枝花卉及纏枝花卉。底書“大清乾隆年製”6字篆書款。

乾隆畫琺琅花卉高足蓋杯,是當時廣州民間作坊仿照當時西洋高足杯的形狀而製成的,也是宮廷禦用琺琅作品,高27.4厘米,口徑12.8厘米,俗話說琺琅彩無大器,這件畫琺琅已經算是比較大的精品了。

這件畫琺琅花卉高足蓋杯是銅胎畫琺琅,四階式蓋菠蘿形蓋鈕,類似與高腳杯式的杯體,兩個耳部是夔龍金飾,杯內施的是淺藍色的釉料,整個畫琺琅都裝飾有綠色的花葉,填燒鬆石藍和寶藍色釉。

整體的琺琅底色用的粉色,並且繪有三階西洋式裝飾花卉,杯口

與腹下方鏨西洋式裝飾紋樣並填燒寶藍釉;高足上下鏨蓮瓣紋填燒寶藍色釉,其餘均在粉紅地上繪西洋式裝飾花卉。

蓋杯的底部是露胎的,並且陰刻著“乾隆年製”無框楷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