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8.
琺琅彩瓷純係宮中皇帝後妃們把玩的禦用瓷,它的發展完全取決於皇帝的興趣和愛好,皇帝不僅親自參加圖樣設計,而且準燒什麼,不準燒什麼,都由皇帝欽定。宮中造辦處琺琅
作內更是分工明確,畫師、燒造匠師各負其責。
在器物燒成之後,每件物品還要經過皇帝過目品評。最後造冊登記,定名入賬,陪匣收藏,甚至藏於何處,皇帝都有十分具體的安排。此外,由於琺琅彩瓷燒製難度極大,加之成本昂貴,更使它身價倍增。如檔案記載:雍正七年四月,皇帝傳旨燒一件琺琅小瓶,直至八月才燒成,其間曆時四月有餘。依官中造辦處的優越條件,燒造一個小瓶尚用一百餘天,可見琺琅彩瓷的燒製工藝何等複雜。
難怪從康熙中後期至乾隆中期這六七十年間,流傳於世的琺琅彩瓷不過500餘件,可謂彌足珍貴。
琺琅彩瓷器沒有大的器物造型,其中碗、盤最多,隻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
乾隆金屬胎畫琺琅山水圖案盤是乾隆年間的銅胎畫琺琅精品,而且比較不同的是,這件畫琺琅盤精品是一對,盤直徑15.8厘米,而且整體圖畫雖相似,但是不相同,都非常的有韻味。
此對盤均敞口,淺弧壁,是常見的圓底足,在盤子的底部有琺琅彩折枝天竺作款識,銅胎非常的厚重,口沿和足底是鎏金的,盤內口沿以黃、綠、藍彩繪製孔雀羽毛作裝飾,盤中心畫白地的遠山近水、亭台樓閣、拱橋寶塔、漁船行旅等。畫麵非常的精細,仿佛將中國山水畫的題材盡收於這件畫琺琅之中,盤外壁畫黃地纏枝花卉紋,是清代出口金屬胎畫琺琅的代表作品。
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麵非常講究。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橘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琅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曆史上我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製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
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琅彩在製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裏麵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
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此時琺琅作裏,群英薈萃,人才濟濟,有專攻花鳥魚蟲的畫家餘省,攻人物樓景的畫家張廷彥,攻人物花卉的畫家金廷標,形成乾隆琺琅彩瓷“取材多樣”、“裝飾華美”的藝術特色。
乾隆琺琅彩瓷的紋飾與康熙、雍正兩朝明顯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類是仿雍正時融詩、書、畫為一體,但題材更為多樣化,不僅有山石、花鳥,還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樓閣圖。
如豆青地開光山水詩句紋瓶,腹部裝飾4個圓形開光體,開光內繪景州開福寺塔全景,及乾隆禦製《登景州開福寺塔》七律詩一首,詩句後鈴“乾隆宸翰”、“唯精唯一”篆印兩方。
此瓶在構圖設計上可謂別出心裁,它以多種色調的琺琅彩料與扮彩料合繪紋飾,不僅畫麵十分豐富、層次鮮明、畫工精致,而且詩與畫共同入畫,極大豐富了瓷繪的表現力。
此外,在裝飾工藝上它集彩繪、描金、軋道、凸印、開光等多種工藝於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時期高超的製瓷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