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 9.(1 / 1)

清代時期 9.

如乾隆琺琅彩加粉彩琴棋書畫人物故事紋螭龍雙耳尊,修胎規整,畫工精細,從口部至圈足共有八層紋飾,並運用了黑彩裝飾及衣褶軋道工藝。

白地軋道粉彩勾勒衣褶的製造過程十分繁複,燒好瓶胎後,工匠繼而用一種狀如繡針的金屬工具在彩色釉地上撥畫出一種細如毫芒的鳳尾紋,俗稱“軋道”工藝,再以粉彩料加繪出衣褶圖案,被稱為“錦上添花”。

該尊從上往下的紋飾依次為:幾何紋,流蘇紋,碎花紋,斜格紋。圖案內容更是豐富多彩,人物繪畫栩栩如生,鬆樹下對壘下棋的,操琴的,有兒童背來書卷的,有拿畫卷來準備觀賞的,還有兒童

燒開水的等,儼然一幅乾隆盛世的雅趣圖。

尊的下方是碎花蓮辮紋案,圈足處是不露地卷草折枝花紋,彩色圖案上有極細的開片紋,並有七色彩暈,瓶身的白釉和底部的白釉色澤不一樣,瓶身的白釉細膩潤質,像米湯似的微微泛黃。

胎薄,從瓶裏能看到瓶外的彩色圖案。底足胎釉結合處有一圈明顯的細小的鋸齒紋,青料“大清乾隆年製”6字3行隸書款深入胎骨。

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其枝莖稱為“蔓”。“蔓”與“萬”諧音,“蔓帶”與“萬代”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裏葫蘆籽眾多。“福祿萬代”象征“福祿壽”齊全、子孫萬代、繁茂吉祥。

此外,葫蘆還可以驅災辟邪,加上入口小、肚量大的特色,寓意廣進財源,掛在財位上,財富易進而不易外流。

如清乾隆琺琅彩雙耳瓶,高16.5厘米,直徑8厘米,造型秀麗,瓶口和頸部相對彩繪蓮紋,期間用寶石紅料彩繪瑞花,附設雙靈芝紋耳。腹部裝飾各色大小葫蘆,枝葉繁茂,幾隻蝙蝠翩翩飛舞。

此器小敞口、細頸、圓腹,圈足,頸部飾雙耳,造型新穎,輕巧秀美。器物通體施白釉,光滑瑩潤。頸部飾粉紅色吉祥紋,色彩豔麗,瓶腹繪蝙蝠葫蘆圖,整體色彩搭配和諧,典雅精致,為上乘之作。

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

畫的影響很大,色彩特點主要表現為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豔,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天津發現一對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3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

瓶裏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製”6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采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豔麗的審美風尚。

自乾隆以來,琺琅彩瓷器又有了一個“古月軒”的名字,尤其是民間,一直認為琺琅彩的別號就是“古月軒”,也有人認為“古月軒”是琺琅彩中的極品。

關於“古月軒”的由來,也有多種猜測。後世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一書載有古月軒三說:一謂古月軒屬於乾隆之軒名;一謂古月軒係胡姓人,精畫料器,而乾隆禦製瓷器仿之也;一謂古月軒為清帝軒名,曆代精製之品均藏於該軒內。

關於“古月軒”為胡姓之說,民間一直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我國江西瓷都景德鎮附近,曾有一戶胡姓人家,世代燒瓷為生。他家的瓷製品因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歡迎,也就驚動了官府。乾隆南巡時,他的臣子將胡姓製瓷獻給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讚美。

於是,大臣們想讓胡姓人進宮專為皇上和皇宮製瓷。但因為種種原因,姓胡的不願意進宮,於是大臣們在宮裏特設一個窯,按照胡姓人的燒製方法燒製出了精美的琺琅彩瓷器。

為了表宮裏與民間的不同,也為了顯示這種瓷器的出處,有人就將“胡”字拆開,將專為宮中燒的這種琺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軒”。

傳說很有味道,但無論如何,“古月軒”已經成為了琺琅精品的代名詞。

如乾隆禦製“古月軒”彩杏林春燕圖碗,琺琅彩繪杏林春燕圖,弱柳扶風,杏花盛開,雙燕飛翔其間,一側行楷禦題詩:“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造型秀美,白釉溫潤,底為雙方框“乾隆年製”藍料款。工藝精湛,為乾隆琺琅彩傑作。

再如禦製琺琅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高16.5厘米,“乾隆年製”藍料款,卷草形雙耳,肩部飾卷草如意,主題紋飾為錦雞花石。

此器為乾隆皇帝特別燒製的賞玩器,西洋畫風和傳統水墨相結合,惟妙惟肖,秀麗別致,“新枝含淺綠,曉萼散輕紅”兩句題詩,更添文人氣息,為乾隆琺琅彩精品。還有乾隆“古月軒”琺琅彩內佛手果子外花石紋題詩碗,“乾隆年製”藍料款,碗心繪佛手果子紋,碗外壁繪花石紋,並配有“迎風似逐歌聲起,宿雨那經舞袖垂”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