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推斷,唐朝以前在這裏已經有頻繁的人類活動。而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遺址,不會是博山琉璃的發端。博山琉璃的起源,應在元代以前。至少元代博山的琉璃生產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博山是可以認定的我國琉璃的發源地之一。
博山琉璃經過了元末的發展,逐步成為當時全國範圍內最大的琉璃生產中心,也成為當時進貢明代朝廷琉璃製品的主要產區。在工藝上,由隋唐時期發展出的玻璃吹製手段幾乎被棄用,轉向了早期窯鑄的方式。
明代琉璃的集中製造工藝第一次為書籍所係統記載。成書於清康熙初年的《顏山雜記》的作者孫廷銓,就出身於博山琉璃生產世家,
早在明洪武初年,孫氏家族就領宮廷“內管監青簾世業”,為皇宮製作玻璃器物。在《顏山雜記》中記載了明代琉璃貢品的情況:
琉璃之貴者為青簾。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條,若水似冰。緯為幌簿,傅於朱欞……用之郊壇焉,用之清廟焉。隸於司空,以稱國工。
這就是說,明代琉璃品中最貴重的要算是青簾。用無色透明的琉璃料,加上藍色料,再製成筷子粗細的光潔晶瑩的條狀珠。把它串成珠簾,懸到宮殿的朱漆大門上。這種青簾隻用於郊壇、清廟等處。
至於皇家的珠簾為什麼非要用單一的藍色,《顏山雜記》的解釋是,“義取乎青象蒼穹,答雲現也”。這象征“青天”的青簾,當然隻有在祭天的“郊壇”和祭祖的“清廟”才能懸掛,其等級規格自然是尊崇無比的。
在古詩詞中常常可以看見“珍珠簾”、“珠簾”、“水晶簾”的字樣,南宋周密有一首《珍珠簾》詞,詞中有“是鮫人織就,冰綃清淚”之句,顯然是化用鮫人泣淚成珠的典故。清淚,自然是珠滴的形狀,也可見所謂琉璃簾,就是用顆顆“清淚”般的琉璃珠串成的,而其效果就像一幅明滑的冰綃。
“鮫人織就,冰綃清淚”的描寫,與“紅絲穿露”“水晶簾影露珠懸”在形態上如此相似,可以推測,珍珠簾、珠簾、水晶簾,其實都是琉璃簾。“紅絲穿露”、“冰綃清淚”,就是長串的玻璃珠成排地懸在一起,形成一道晶瑩的玻璃簾幕。
元人馬祖常還有《詠琉璃簾》詩,說“吳儂巧製玉玲瓏”,“萬縷橫陳銀色界,一塵不入水晶宮”,他把琉璃簾的形態,用詩語句說得很清楚,玲瓏如玉的珠子,一條條連排在一起,明亮如銀,澄澈如水晶。
不過,從詩人們的描寫來看,既然被稱為“水晶簾”,又或如“露珠”“清淚”,那麼珠簾一定是以微含青綠的透明珠為主的琉璃
“青簾”了。
從這一時期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明代對於古代傳統的透明琉璃的恢複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雖然此類物品存世較少,但為清代後期琉璃工藝的迅猛發展做好了鋪墊。
據明代舉人黎遂球所寫《琉璃盎雙紅魚記》:
琉璃為盎如珠,形可徑寸。注水焉,畜小紅魚一雙,懸於庭際。水與琉璃一色,其於空虛亦複一色。
魚視之,不知其幾何水。魚因琉璃得影,近或小,遠或大;以其形圓,故影或互見而交出。魚觸而相戲。又不知其幾何魚,人視魚如交……
這段生動有趣的記載,說明了當時琉璃魚缸深受世人的喜愛。
明代的寺院中也保存了一些比較精美的琉璃容器,如北京護國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蓮瓣口沿的琉璃盤、碗各 一件,都是白色,半透明。北京天寧寺發現一件深藍色琉璃盤,口徑21.7厘米,通體深藍色,晶瑩剔透。還有明成化年間琉璃羅漢像,高121厘米,寬61厘米。羅漢麵頰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口微閉,大耳,為一年輕僧人形象。身穿袈裟,袈裟以綠、黃色為主,邊緣飾精美的花紋圖案,衣紋簡潔自然。身後墨書“功德施主楊□同妻楊張氏,化主道濟,匠人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