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日”等字。這些字中,有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無法辨認了。明代墓葬中的琉璃器並不多見,僅有琉璃圍棋子和琉璃帶板。這是由於琉璃器在民間普及,達官貴人不再珍愛的緣故。
《大明會典》上記載,為了滿足建設南京城的需要,明太祖曾下令,自洪武二十六年在城南聚寶山建立了由 72 座琉璃窯組成的禦窯廠,燒製各類琉璃建築構件。
琉璃窯采用倒火焰窯,琉璃構件的陶胎的用土,專門由安徽運來。琉璃窯的琉璃窯渣也時有發現。
在明代,琉璃瓦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明遷都北京,為北方地區帶去了建築琉璃瓦的製作工藝。雖然傳說中隋唐時期始建的大明宮,不僅屋頂全部使用琉璃瓦,還使用了表麵雕刻蓮花的綠釉琉璃磚,其規模之大影響了整個北方建築的整體風格。
如建於明初的代王府前的大同九龍壁通體使用琉璃磚,長 45.5 米。基座為須彌座造型,頂部鬥拱瓦壟。氣勢雄渾,金碧輝煌,是現存最大、最早的琉璃照壁。
明代宮殿以黃色琉璃為尊貴,雕塑裝飾的規模超過以往,寺廟的遺存實物也豐富。如太原的晉祠、平遙的武廟、城隍廟、介休後土廟、城隍廟、五嶽廟、趙城廣勝寺、解縣關帝廟、陽城壽聖廟、晉城海會寺等。此外,還有琉璃寶塔、樓閣、牌坊、照壁、神龕等。
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1412年始建,10萬民工,曆時19年基本建成,宣德皇帝欽命鄭和參與工程建設,並主持了落成大典。
古金陵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所有建築皆依皇家規製,其鼎盛時期範圍達“九裏十三步”,曾與靈穀寺、天界寺並稱金陵三大寺,是明時百寺之首,當時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專門機構“僧錄司”也設於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初刻經、印經中心,是義學講壇。明永樂皇帝賜封共為“ 第一塔 ”。
報恩寺內五彩琉璃塔高約78米,九層八麵,琉璃塔以五色蓮台為基座,其外觀全部是白瓷磚和五色琉璃瓦。白瓷磚嵌於塔的外壁,每塊瓷磚中央都有一尊佛像。
據載每層所有磚數相等,隻是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塔體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拱門均用赤、橙、綠、白、青五色琉璃貼麵。
拱門用五色琉璃構件拚接而成,上有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塔頂有黃金製成的寶頂,下麵有9級“相輪”,之下為“承盤”。
塔頂和每層飛簷下都垂懸金鈴鳴鐸風鈴152隻,金鈴聞風而鳴,禪意陣陣。塔身內置有146盞長明燈,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輪值管燈,使之晝夜長明不熄,每日耗油51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十裏外可見。
大報恩寺所有琉璃物件大都產於雨花台四部芙蓉山、眼香廟,窯崗村一帶,當時有技術工匠達1700多名,成為明初南京琉璃製品生產基地。
南京皇家寺廟大報恩寺琉璃塔被世人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其建築藝術成就被譽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塔址附近還發現一批五彩琉璃構件,為永樂年間燒造。明末張岱的《陶庵夢記》,清代張尚瑗的《石裏雜記》均有關於琉璃寺的記載。
明代輸入的西域玻璃製品,除器物和工藝品外,一些物品還具有醫療的功用。李時珍《本草綱目》道:“玻瓈,熨熱腫,琉璃,水浸熨目赤”,並稱為“水玉”。《普濟方 .眼目門》也載錄了這一用進口的西域“玻璃珠”治療眼疾的方法:
主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翳障,熨熱腫,以玻璃珠,此西國寶也,是水玉,或雲是千歲水化之。應玉石之類,生土中,未必是。今水晶珠,精者極光明,置水中不見珠,熨目除熱淚,或雲火遂珠,向日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