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2.
玫瑰石王——紅寶石
紅寶石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貴寶石,是指顏色呈紅色、粉紅色的剛玉,它是剛玉的一種,又被稱為玫瑰紫寶石,可見這種寶石的紅色和玫瑰的紅色有很大關係。
紅寶石質地堅硬,硬度僅在鑽石之下。而且這種血紅色的紅寶石最受人們珍愛,俗稱“鴿血紅”, 這種幾乎可稱為深紅色的、鮮豔的強烈色彩,更把紅寶石的真麵目表露得一覽無餘。它象征著高尚、愛
情和仁愛。
相傳,古代的武士在作戰之前,有時會在身上割開一個小口,將一粒紅寶石嵌入口內,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達到刀槍不入的目的。
同時,由於紅寶石彌漫著一股強烈的生氣和濃豔的色彩,以前的人們認為它是不死鳥的化身,對其產生了熱烈的幻想。而且傳說左手戴一枚紅寶石戒指或左胸戴一枚紅寶石胸針就有化敵為友的魔力。
我國《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對紅寶石的記載:“永昌郡博南縣有光珠穴,出光珠。珠有黃珠、白珠、青珠、碧珠。”當時稱其為“光珠”,表明在東漢時期就已辨識紅、藍寶石了。
而《後漢書·東夷列傳》中稱紅寶石為“赤玉”,據記載,東漢時期,“扶餘國,在玄菟北千裏。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兩千裏,本濊地也……出名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棗。”
扶餘的起源地位於鬆花江流域中心,遼寧昌圖縣、吉林洮南縣以北直至黑龍江省雙城縣以南,都是其國土,國運長達800年之久。
《後漢書·東夷列傳》還記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
東北千餘裏,東瀕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地多山險,人形似夫餘,而言語各異。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這裏的“挹婁”是肅慎族係繼“肅慎”稱號後使用的第二個族稱,從西漢至晉前後延續600餘年,至5世紀後,改號“勿吉”。
在秦漢時期,挹婁的活動區域在遼寧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南北朝時,挹婁勢力開始衰落。
《漢武帝內傳》中描述紅寶石稱“火玉”:“戴九雲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唐人蘇鶚在《杜陽雜編》中對“火玉”有著詳盡的描述,而且這段描述頗具文學性:
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夫餘國貢火玉三鬥及鬆風石。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光照數十步,積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內則不複挾纊,才人常用煎澄明酒。
“半寸”約是所貢火玉寶物的最大尺寸,這樣的尺寸,帶紅皮的軟玉、紅瑪瑙、紅色石榴石或是黑曜石可以輕易超過。
形狀為“上尖下圓”,表明具備良好的結晶形態,所以不可能是沒有單晶形態的帶紅皮的軟玉、紅瑪瑙或黑曜石,也不可能是圓珠或近似圓珠形狀的紅色石榴石,隻能是紅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