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5.(1 / 2)

天然寶石 5.

寶石之祖——綠鬆石

我國早在舊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石質裝飾物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出現了大量的石質工具、玉器和寶玉石工藝品,如用岫玉、綠鬆石等製成珠、環、墜、鐲等。

綠鬆石簡稱“鬆石”,因其形似鬆球而且色近鬆綠而得名,而且綠鬆石顏色有差異,多呈天藍色、淡藍色、綠藍色、綠色。

綠鬆石質地不很均勻,顏色有深有淺,甚至含淺色條紋、斑點以及褐黑色的鐵線。致密程度也有較大差別,孔隙多者疏鬆,少則致密堅硬。拋光後具柔和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

綠鬆石猶如上釉的瓷器為最優。如有不規則的鐵線,則其品質就較差了。白色綠鬆石的價值較之藍、綠色的要低。在塊體中有鐵質“黑線”的稱為“鐵線綠鬆石”。

如在河南省鄭州大河村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有兩枚綠鬆石魚形飾物。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齊家文化遺址發現有嵌綠鬆石獸麵玉璜,長36.6厘米,高6.7厘米,厚0.8厘米。玉料呈黛綠色,由和田墨玉製成,單麵琢孔,璜呈彎月形,以減地手法鑲嵌綠鬆石,留底構成獸麵之輪廓。

上鑲兩圓綠鬆石為目,眼眶為璜之留底。山字形留底為嘴之外形,內鑲不規則方形綠鬆石。四邊留底為邊框,孔為單麵開孔,因長期佩帶孔已磨損為斜孔。此玉璜上鑲嵌之綠鬆石彼此間可謂嚴絲合縫,密不透風。這樣的工藝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產自湖北省鄂西北的綠鬆石,古稱“荊州石”或“襄陽甸子”。湖北綠鬆石產量大,質量優。

如雲蓋山上的綠鬆石以山頂的雲蓋寺命名為“雲蓋寺綠鬆石”,是世界著名的我國鬆石雕刻藝術品的原石產地。此外。江蘇、雲南等地也發現有綠鬆石。

河南省偃師二裏頭為我國夏代都城所在地,在這裏發現有綠鬆石龍形器,由2000餘片綠鬆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鬆石的大小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

另外還有嵌綠鬆石銅牌飾、青銅錯金嵌綠鬆石獏尊等。也均為夏朝時期的綠鬆石重要器物。如夏代嵌綠鬆石饕餮紋牌飾,通高16.5厘米,寬11厘米,盾牌形。它是先鑄好牌形框架,然後有數百枚方圓或不規則的綠鬆石粘嵌成突目獸麵。

這件牌飾位於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飾品。是發現最早也

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可以說它的發現開創了鑲嵌銅器的先河。

商代婦好墓中發現有嵌綠鬆石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製成,因料造型,頗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切地處略小於口。

通體分段雕刻精細的饕餮紋及變形夔紋,並嵌以綠鬆石,做頭上尾下的夔形,加飾獸麵和獸頭,也嵌以綠鬆石,有上下對稱的小圓榫將其與杯身連接。

形製和體積略同的嵌綠鬆石象牙杯共有兩件。高30.5厘米,用象牙根段製成,形似現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夔龍形把手,雕刻精細的花紋而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鬆石的條帶間隔。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鉤兵”,是用於鉤殺的兵器。其長度根據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謂“攻國之兵令人欲短,守國之兵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