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商代嵌綠鬆石獸麵紋戈,長40厘米,戈的援寬大而刃長,鋒較尖,末端正背兩麵皆以綠鬆石鑲嵌獸麵紋;胡垂直,而且短;內呈弧形,上有一圓穿,末端正背兩麵皆淺刻獸麵紋。
陝西省寶雞市南郊益門村有兩座春秋早期古墓,其中一座墓發現了大批金器、玉器、鐵器、銅器,還有一些瑪瑙、綠鬆石串飾。
其中綠鬆石串飾一組,共40件,均為自然石塊狀,不見明顯加工痕跡,大小形狀不一,均有鑽孔。顏色比較均勻,嬌豔柔媚,質地細膩、柔和,有斑點以及褐黑色的鐵線,以翠綠、青綠色為主,間有墨綠色斑。最大者長3.8厘米,寬2.9厘米;最小者長0.7厘米,寬0.6厘米。
另外,河南省汲縣山彪鎮發現的戰國早期嵌綠鬆石雲紋方豆,蓋上為捉手,麵做四方形。足扁平。通體飾雲紋,雜嵌綠鬆石。汲縣山彪鎮為魏國墓地。還有發現於長清崗辛戰國墓的一件銅絲鑲綠鬆石蓋豆,通高27.5厘米,口徑18.5厘米。為禮器。
半球形盤,柄上粗下細,下承扁圓形足。盤上有覆缽形蓋,蓋上有扁平捉手,卻置即為盤足。
通體飾紅銅絲與綠鬆石鑲嵌而成的幾何勾連雷紋。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係腰帶的掛鉤,帶扣是和帶鉤相合使用的,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玉等製成的。工藝技術相當考究。
有的除雕鏤花紋外,還鑲嵌綠鬆石,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即金銀工藝。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消失。
如湖南省長沙發現的戰國金嵌綠鬆石銅帶鉤,長17.5厘米,寬0.2厘米。為腰帶配件。鉤身扁長,鉤頸窄瘦,鴨形首。背部飾雲紋金,鑲嵌綠鬆石。
秦漢時的墓中,開始發現有各種鎮墓獸隨葬,而且其中有些就鑲嵌著綠鬆石。這種怪獸是青銅雕塑的神話中動物形象,為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造型生動。
如鑲綠鬆石怪獸,高0.48米,身上鑲嵌有綠鬆石,並有浮雕鳳鳥紋、龍紋、渦紋等圖案。怪獸頭上長有多枝利角,口吐長舌,麵目可怖。在主體怪獸脊背上有一方座,座上支撐又一小型怪獸,小型怪獸口銜一龍,龍昂首,做掙紮狀。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上麵也經常用綠鬆石加以點綴,使銅鏡更顯精美。
如唐代鑲綠鬆石螺鈿折枝花銅鏡,直徑20.5厘米,圓形,素緣,圓鈕,鈕外用螺鈿飾有一圈聯珠紋,整體圖案用螺鈿雕刻成折枝花樣鑲嵌於鏡背之上,中間鑲嵌有綠鬆石。鏡麵大,圖案飽滿,工藝精湛,為難得一見的唐代螺鈿紋銅鏡。
至明代,綠鬆石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首飾用品之上,如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徐輔夫人墓發現的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嵌綠鬆石花形金簪,長11.5厘米,簪首直徑3.8厘米。金質。簪針呈圓形。
簪頂作花形,用金絲繞出6個花瓣,中間有一圓形金托,金托周圍以金絲做出花蕊,托內嵌一綠鬆石。
清代時期,我國稱綠鬆石為天國寶石,視為吉祥幸福的聖物,經常鑲嵌於各種日常器物上。如清中期銅鎏金嵌綠鬆石纏枝西番蓮紋香熏,高17厘米,香熏通體以貼金絲為地,嵌綠鬆石、珊瑚組成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