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12.
色相如天——青金石
青金石,我國古代稱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屬於佛教七寶之一,在佛教中稱為“吠努離”或“璧琉璃”。
青金石以色澤均勻無裂紋,質地細膩有漂亮的金星為佳,如果黃鐵礦含量較低,在表麵不出現金星也不影響質量。但是如果金星色澤發黑、發暗,或者方解石含量過多在表麵形成大麵積的白斑,則價值大大降低。
呈藍色的青金石古器往往甚為珍貴。《石雅》記載:“青金石色相如天,或複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於天也。”
所以我國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為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征。
《尚書·禹貢》記載了夏代時位於西方的雍州曾向中心王朝納貢璆琳,而璆琳就是青金石的波斯語音譯。
這說明青金石在我國夏代就已經得到了開發利用,並成為王朝禮
最古老的青金石製品是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發現的,同墓還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黃金製品、鋁錫製品、絲麻製品、皮革製品和其他玉石製品。
墓中的玉石製品大都為佩飾物或葬玉,數目多達528件,其質地除了青金石,還有玉、寶石、水晶、紫晶、琉璃等,其中不少為稀世精品。
此外,在吳越地區還發現一把戰國時期的越王劍,其劍把鑲嵌了藍綠色寶石。後經認定,這把越王劍的劍把所鑲玉石一邊為青金石,另一邊為綠鬆石。
《呂氏春秋·重己》記載:“人不愛昆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這裏將“蒼璧”與“昆山之玉”作為兩件對比的事物並列,顯見
兩者雖然不同,但肯定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蒼璧或許是青金石。
東晉王嘉所著《拾遺記》卷五記載:“昔始皇為塚……以琉璃雜寶為龜魚。”因此有人認為這裏所說的秦始皇墓中所謂的“琉璃”就是青金石。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國在東漢時已正式定名“青金石”,在我國古代,入葬青金石有“以其色青,此以達升天之路故用之”的說法,多被用來製作皇帝的葬器,據說以青金石切割成眼睛的形狀,配上黃金的太陽之眼,能夠守護死者並給予勇氣。
在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墓發現有一件鎏金嵌寶獸形硯盒,高10厘米,長25厘米,重3.85千克。硯盒做怪獸伏地狀,通體鎏金,盒身鑲嵌有紅珊瑚、綠鬆石和青金石。
南北朝時期,西域地區的青金石不斷傳入中原。如河北省讚皇東魏李希宋墓發現了一枚鑲青金石的金戒指,重11.75克,所鑲的青金石呈藍灰色,上刻一鹿,周邊有聯珠紋。
在南朝詩人徐陵的《玉台新詠·序》中有記載:“琉璃硯匣,終日隨身,翡翠筆床,無時離手。”從翡翠到清代才傳入我國與宋代歐陽修類似的記載來看,這裏的所謂“翡翠”當然指的是價值昂貴的青
金了。
至隋唐時期,我國與中亞地區的交往進一步增加,這在青金石的使用上也有所反映,如陝西省西安郊區的隋朝李靜訓墓中發現有一件異常珍貴的金項鏈,金項鏈上就鑲嵌有青金石。
根據墓誌和有關文獻得知,李靜訓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年輕時隨周武帝平齊,以後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
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戰爭中,以身殉國,終年才48歲,追贈豫、息、申、永、澮、亳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靜訓的父親。隋文帝楊堅念李崇為國捐軀的赫赫戰功,對李敏也倍加恩寵,自幼養於宮中,李敏多才多藝,《隋書》中說他“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
開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贇與隋文帝楊堅的長女皇後楊麗華的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婿,數百人中就選中了李敏,並封為上柱國,後官至光祿大夫。
據墓誌記載,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後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