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12.(2 / 3)

然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澤蘭之天。”

608年6月1日,李靜訓歿於宮中,年方9歲。皇太後楊麗華十分悲痛,厚禮葬之。

李靜訓墓金項鏈周徑43厘米、重91.25克,這條項鏈是由28個金質球形飾組成,球飾上各嵌有10枚珍珠。金球分左右兩組,各球之間係有多股金絲編織

的索鏈連接。鏈兩端用一金鈕飾相連,金鈕中為一圓形金飾,其上鑲嵌一個刻有陰紋馴鹿的深藍色珠飾。

兩組金球的頂端各有一嵌青金石的方形金飾,上附一金環,鈕飾兩端之鉤即納入環內。項鏈下端為一垂珠飾,居中者為一嵌雞血石和24枚珍珠的圓形金飾,兩側各有一四邊內曲的方形金飾。最下掛一心形藍色垂珠,邊緣金飾做三角並行線凹入。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

翡翠屑金,人氣粉犀,此二物,則世人未知者。餘家有一玉罌,形製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聖俞以為碧玉。在潁州時,嚐以示僚屬,坐有兵馬鈐轄鄧保吉者,真宗朝老內臣也,識之曰:“此寶器也,謂之翡翠。”雲:“禁中寶物皆藏宜聖庫,庫中有翡翠盞一隻,所以識也。”其後予偶以金環於罌腹信手磨之,金屑紛紛而落,如硯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

由此可見,“屑金之翡翠”中應既有可以被古人誤認為是金屑的黃鐵礦,更應比較珍貴,被古人認可,而且有著悠久的人類使用曆史。那麼,其中的“金屑”實際是黃鐵礦,“翡翠”實際是青金石。

明代學者薑紹書《韻石齋筆談》記載的明朝“翡翠硯”,“磨之以金,霏霏成屑”,與歐陽修記載的對翡翠玉罌進行“如硯中磨墨”的金環實驗比,其結果是異曲同工的。

由此證明了翡翠硯是含有所謂金屑的。而翡翠硯與前麵所述“翡翠筆床”同為文房用品,以青金為製作材質,並不是說青金有益於提升其文房功能,而是為了突出青金的高貴和價值。

以此類推,唐昭宗賞賜李存勖的“翡翠盤”和“鸂鶒卮”,後唐時期秦王李茂貞貢獻給時為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翡翠爵”,後周時期劉重進在永寧宮找到的“翡翠瓶”,南唐時期作為大戶人家嫁妝的“翡翠指環”,北宋時期宋真宗的“翡翠盞”、北宋末期宋徽宗的“翡翠鸚鵡杯”,宋代文獻記載的“於闐翡翠”等,這些無一例外,都是指的青金石。

特別是鸂鶒卮和鸚鵡杯,實際也是與“翡翠玉罌”一樣,都是用碧藍色鳥類的羽毛,如“鸂鶒”、“鸚鵡”、“翡翠”等,來命名同為碧藍色的玉石的,而這個碧藍色的玉石,就是青金。

由此也說明,至少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兩宋時期和明朝,青金石已經隨著絲綢之路大規模地輸入中原地區,青金製作的器物已經作為外邦的貢品,成為王朝皇帝的收藏,其地位和價值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另外,青金石由於硬度不高,後來人們發現可以用於雕刻一些小型把件、印章等物品。

如宋代青金石大吉大利手把件,長4.8厘米,寬4.7厘米,厚3厘米,重70克,為一完整的雞的造型,扭頸回頭,古樸而厚重,寓意吉祥。

明代青金石雕鼠擺件,長6.8厘米,高3.5厘米,厚2.9厘米,天藍色玻璃光澤亮麗,石雕表麵微見不規則冰裂紋,腹股背有白線,似一絲白雲橫貫其間。

整件青金石雕鼠之造型做臥式狀,隻見鼠的頭部向左略側,目光平視。尖嘴略張,長須緊貼其上,小又靈活的雙耳似在凝神竊聽四周的動靜,高高豎起。

短而粗壯的脖子,肥胖的軀體,細長的尾巴彎曲收向腹側,四爪緊緊貼於紅木底座。底座則雕以鏤空變體蓮葉紋,襯托出該石雕鼠的靈動逼真,猶如一隻呼之欲出的大藍鼠。

還有明代青金石鑲銀金剛杵,長4厘米,應為貴族所配之物,規格之高極為少見,牌子銀座為後包。

至清代,青金石除印章,也應用於雕刻擺件、山子、掛墜、如意等更複雜的物件。

如清代青金石瑞獸鈕印章,高6.2厘米,印章呈方形,上有獸形鈕,以青金石雕琢而成,此印石體深藍,間有白花星點,表麵打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