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製品 5.(2 / 2)

鎮江香醋也是我國傳統食醋,特點是酸而不澀,香而微甜,色濃味鮮,是許多江南名菜的重要調料。

它是以糯米釀造,頭道工序是用糯米蒸飯,在30度下糖化、酒化,然後分批添加麩皮、穀糠,進行固態分層次發酵,這樣可以總保持發酵物與氧氣充分接觸,並逐步擴大醋酸菌的繁殖。

其淋醋過程還包括過濾和濃縮,以清除雜質,使醋增濃,並適當消毒,這種香醋要再密封貯存6個月方可出廠。

鎮江香醋與陶弘景所提及的米醋屬於同源,那麼這種類型的醋,其祖距今也有1400多年了。

我國的豆醬是以豆類和麵粉為原料發酵製成的,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西漢時期成書的《急就章》已提到“醬”,唐代人顏師古注釋說:“醬以豆合麵為之也。”

此後,東漢時期哲學家王充的《論衡》、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提到做醬,並強調做醬要及時,不要延誤到梅雨季節。

《齊民要術》中有12種造曲法,其中有“黃衣”、“黃蒸”,就是用於製醬、製醋的。它們一般是碎塊的散曲。前一種是用整顆的麥粒,後一種用舂碎磨細的麥粉。蒸熟後攤在席箔上,用幼嫩的荻葉蓋上,直至長上一層黃黴菌。

這種曲能分泌出澱粉酶和蛋白酶,對澱粉既具有糖化作用,也具有酒化作用,更重要的是又可水解豆類中的蛋白質成為氨基酸,這是使醬具有香醇和特殊風味的主要原因。

關於黃黴菌的培養以及如何發揮出它所分泌的酶的活力,在《齊民要術》成書時,也已經有了相當成熟而且相當科學的經驗。例如賈思勰曾指出:培養“黃衣”要在農曆六七月中。

現在知道,黃黴菌的生長需要較高的溫度與濕度。所指示的農曆六七月正是黃河中下遊地區處於盛暑、多雨季節,氣溫高,濕度大。

又如在釀造時要“於甕中以水浸之,令醋”,所謂“令醋”是指讓它發酵變酸,現在已知,黃黴菌能耐微酸性的環境,而“令醋”可抑製一部分不耐酸的雜菌。再如,釀造醬時都要加入鹽,這樣可抑製很多腐敗菌和有損人體健康的細菌的繁殖。

我國豆醬的傳統製法,是先把大豆浸泡、蒸熟,拌入約25%的用麥粉製成的“黃蒸”類曲子,拌入15%至20%的濃鹽水,攪揉成團,放在太陽下曝曬半個月至兩三個月,或在室內攪拌幾個月至一年,於是在各種微生物作用下就成為具有獨特香味的豆麥醬。

有了豆醬,隻要通過沉降、過濾、淋洗或壓榨的方法就可以從豆醬提取到醬油了。這種食法至遲在東漢時期已經有了。《四民月令》中提到“清醬”就是醬油。

《齊民要術》在“做醬”一章中固然沒有提到醬油,但在烹調食物的章節中,在“炮豚法”及“炮鵝法”中都用到“醬清”,也就是清醬。

至唐代,醬油就普遍被采用為調味品了。有趣的是醬油那時竟然也進入了醫方。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治手指掣痛就是“用醬清和蜜溫熱浸之”,還說,“鯽魚主一切瘡,燒作灰,和醬汁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