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試時代的大學文學教育何為(1 / 3)

應試時代的大學文學教育何為

聲音

作者:黃晉卿

教育是基於一定時代的思想、內容和方法對人的技能的培養,素養的提高,人格的影響,靈魂的豐富,教育最終應是令人不懈奮鬥、追求真理、愛好智慧,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對於社會發展的推動。而考試,作為整個教育的一部分,作為檢測教育效果和選拔人才的手段,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但是,如果教育一味以考試為目的,功利色彩過強,忽視人文性內容的建設,那麼必然會遠離教育的本質。

中國有著漫長的應試教育的曆史,從隋煬帝始建進士科一直到晚清科舉製的廢除,一代代的讀書人投身於此,作為“國家掄才大典”,該種製度為政府源源不斷的選拔和輸送著治國之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帝王們的欣喜可想而知。不可否認,曆史中很多文化精英們出身科舉。但是該種製度發展到一定階段也產生出很多弊端,如,明清以來,科舉的內容隻限於儒家經典、朱子注疏,往往使得廣大士子閱讀麵狹窄,“非五經孔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 陳鼎《東林列傳》卷二);另外,考試的目的與書本理論的兩相背離所造成的人格扭曲也是負麵效果之一,儒家理論教人舍利而求義,而考試目的又是指向了世俗享樂、地位名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十年辛苦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因此,經世濟民、修齊治平這些本應是指向精神人格提升的實踐行為方式,漸成紙上之空談,久而久之,造成了精神的扭曲,靈魂的異化。清代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中周進撞號板,範進中舉發瘋等便是極好寫照。

而當下社會,同樣密布了功利性過強的應試教育,不管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基礎教育受了升學指揮棒的影響,使得造成學生個性化缺失、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是人所共知,而高等教育中,由於畢業和就業等因素,同樣有著繁多的考試,如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考試,各種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量占用著青年學子們的自由空間。再加上從基礎教育帶來的學習方法、態度等方麵的弊病,造成了很多心理的問題。君不見頻頻見諸新聞報導中的迫於考試、論文、就業等壓力選擇輕生的年輕人。也就是說,他們感受不到生命樂趣,世間美感。漫漫人生,放眼望去,考試的關卡林立,瑣碎的試題,唯一的答案,生硬的評判,青春、汗水、熱情得到的隻是一張張證書,應試下的學習可謂苦不堪言。中國學子曆來是以“苦學”來勵誌,“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精神自然可嘉,確實,很多人相當勤奮,終日早出晚歸,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但太過枯燥的學習使得一些學生厭學情緒很強,往往沉溺於玩樂中。大學階段本應是青年學子接觸到更廣泛的新天地的階段,也是麵臨著價值觀、人生觀要基本完成的階段。正確的方向和積極的態度將為其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如果沒有健康的人格和豐富的心靈,看不到更多的生之明媚,會使人萎靡,比如,網絡上的一些流行語,如“DOTA窮三代,網遊毀一生”之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此類狀態。

盡管素質教育的口號已提出多年,以往被忽視的所謂“小三門”體音美,被重新加以重視。但高考指揮棒和有著一定水分的加分政策的結合,仍然使得這些科目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功利性質。從社會的現實性和競爭性來看,考試不可避免。但製度的設計終究以人為目的,一方麵需要思考考試製度的優化,另外,在現有製度短期內不可能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就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做好當下的事情。

應試教育時代,大學階段的教育尤其重要,由於社會是動態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教育相互支撐,大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奠定於基礎教育層麵,而大學生畢業之後又要源源不斷的投入到社會的運轉中,特別是其中師範生又要加入到基礎教育的工作中,或者,還有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有考取教師資格證預備加入教師隊伍中的,因此大學生的教育是應當加以足夠重視的。

在大學教育中,我們首先要對工具主義和實用主義有高度的警惕。工具主義和實用主義影響下的教育思想是有其相關社會背景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潮的演變,教育理念的刷新是必然的,正如王治河所言:“如果說第一次啟蒙是由於理性主義的強勢,而過分注重理性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話,那麼第二次啟蒙則推重審美教育。如果說美的概念因著它的模糊性和不可測定性而受到現代主流意識的打壓,從而處在一種邊緣低位,那麼‘美’在第二次啟蒙的有機教育中,就居於一種核心地位,成為教育的靈魂。美和浪漫具有一種崇高的地位”,(《走向一種後現代的有機教育》)美作為將人從技術體製下解放出來的力量,是對抗功利化教育的重要資源。對於人類心靈中美的培育與激發,大學文學教育是重中之重。通過文學教育來滋養心靈,而心靈又可源源不斷產生著美,正如維科所說,“上帝是自然的創造者,精神則是藝術的上帝”,(《維科論人文教育》)豐富的心靈是個性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網絡時代、信息時代,更是應該有著對於個性的強烈追求,茫茫的網海中,一方麵感覺到信息的豐富,另外一方麵,在嘈雜和蕪亂中又感覺到心靈的蒼白和空虛,在此情況之下,很容易陷入空虛迷茫。而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具有獨特的作用,正如維科所說:“由於語言的幼稚貧乏,無數事物和場合都無法呈現於心靈之中,並且每當心靈為了表達它的活動,因而想要尋求語言的活動時候,都會失望而歸”。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最高典範,通過文學課堂的培養,讓學生獲得表達自己心靈世界的語言,並通過文學的方式將他們的心靈世界呈現出來,就是文學教育在應試時代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