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教育:一壺燒不開的水(1 / 3)

文學教育:一壺燒不開的水

聲音

作者:譚梅

人們常說英語教育是一壺燒不開的水。經過初中、高中、大學整整十年的係統學習之後,大多數人仍然隻能勉強讀讀,不敢妄想聽、說、寫的能力。實際上,不僅僅是英語教育如此狼狽,文學教育也是一壺燒不開的水。

麵對一個文本,即便是專業的從業人員也懷疑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而常常借助百度、新浪共享資料、中國知網等等大大小小專業或非專業的信息平台,去提取自己大體滿意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丟失了關於文學最寶貴東西,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真、善、美最真摯的發現和最深切的思考。簡而言之即丟掉了最寶貴的生命體驗。在這個物質化的社會中,我們更願意停留在淺表化的層麵享受物質上的安逸,而不願意再去追問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生活的意義與目的?這些在當下看上去似乎很“2”的問題。我們不僅僅是失落了而是主動放棄了五四以來關於大寫“人”的正麵而積極的發現,重回到奴隸的時代。隻是奴役我們的不僅僅是強權,還有跟隨曆史裹挾而來的滾滾物欲。

“文學乃人學”。在我們或尋找或建立或完善有關文學的抽象理論和鑒賞文學的具體方法之前,我們必須回應當下“人”的生存和精神境遇。陸遊有個很在理的說法“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如果真想獲得詩的真味,還必須找回本真的生命體驗,在對生命敬畏的體驗的基礎上進而生發出與文學有關的種種。在這個基礎上,即便“娛樂至死”、即便“頹廢”,也是一朵別致的波德萊爾式的“惡之花“。在這個基礎上,再讀沈浩波的大作《瑪麗的愛情》,在驚訝、在唏噓感歎的同時,自然也會在心靈的深湖裏萌生出另一種不可猥褻的深意。文學給予人的養分,詩意之於人的生存,永如血液在身體裏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下,文學的確處於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裏的邊緣地帶,但是她對一個豐富心靈的給養卻是必不可少的。同樣,對於每一個追求豐富精神生活的人來說,文學藝術總會成為人們朝聖途中必經的棲息地。

因此,對於每一個嚴肅的文學教育者而言,在清楚地認識文學對於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之後,最為苦惱的是莫過於在有限的課時裏、在資訊超級發達但又良莠不齊的情況下,不得不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純正的文學口味。

一天課後,一學生讀了沈浩波的詩歌《瑪麗的愛情》,心中頗有些困惑,找我討論。其詩如下:“朋友公司的女總監,英文名字叫瑪麗\有一張精致迷人的臉龐,淡淡的香水\散發得體的幽香。名校畢業,氣質高雅\四英寸的高跟鞋,將她的職場人生\挺拔得卓爾不群。幹活拚命,酒桌上\千杯不醉,或者醉了,到廁所嘔出\麵不改色,接著喝。直到對手\露出破綻。一筆筆生意,就此達成\我承認,我有些傾慕她\有一次酒後,借著醉意,我對她的老板\我的朋友說:你真有福氣,這麼好的員工\一個大美女,幫你賺錢\朋友哈哈大笑:“豈止是我的員工\還背著她老公,當了我的秘密情人\任何時候,我想睡她,就可以睡\你想一想,一個大美女,驢一樣給我幹活\母狗一樣讓我睡,還不用多加工資\這事是不是牛逼大了?”\我聽得目瞪口呆,問他怎麼做到的\朋友莞爾一笑:“很簡單,我一遍遍告訴她\我愛她,然後她信了!”當然,對於讀過《一把好乳》以及了解“下半身”寫作的讀者來說,且按下關於詩與非詩的討論,且按下這個群體其實是以粗俗作假作為偽裝、以粗俗為先鋒的策略等等這些誰是誰非的評論。目前的問題是,對於一個還沒有更多閱曆的學生而言,如何解釋清楚這個所謂的後現代的傑作。

或許有人要說,你為啥不舉例一本小說,偏偏是詩歌。小說中也有不乏少兒不宜的段落。實際上這是文體的差別,在某種意義上,小說有足夠的空間和長度讓一個嚴肅的作家去闡釋去讓讀者弄清楚並不猥褻的願意。而詩歌由於其天生的暗示朦朧晦澀等特質,人們往往在一知半解中囫圇吞棗。因此也成了文學教育中的重災區。我們是否也應該仿照國外的電影,對文學作品進行分級。對於判斷力尚處於形成階段的學生來說實施善意的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