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教育:一壺燒不開的水(2 / 3)

因此,在文學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純正的文學口味,重視經典的引薦和解讀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什麼是文學的經典呢?黃曼君在《回到經典重釋經典 》中談道:“文學以審美的方式表達人生,它的審美作用、它帶給人們的美的享受……文學經典代表了我們民族文學的成就,是經過曆代讀者長期反複閱讀鑒賞而篩選出來的文學精華 ”;北京大學謝冕教授也認為:“ 文學從來都是莊嚴的、崇高的 ”;陶東風在《經典的解構與重建》中更是指出“經典是指那種能夠穿越具體時代的價值觀念、美學觀念,在價值與美學維度上呈現出一定的普適性的文學文本。它體現了文學文本作為曆史事件對當下生存主體在美學維度上產生的重大影響,體現了作為個體的文學文本對曆史的穿越。表現在具體的曆史語境與文化語境中就是那些在該語境中處於中心地位,具有權威性、神聖性、根本性、典範性的文學文本。”無獨有偶,西方著名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也告訴我們:“其實,不管是哪個時代,所謂的‘文學經典’以及‘民族文學’的無可懷疑的偉大傳統,都不得不被認為是一個由特定人群出於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時代形成的構造物。”

在當下這個視聽盛宴時代,如何引導學生培養純正而又健康的文學口味,又能到哪裏去尋找精神的皈依?因此,我們更需要屢屢提及經典的意義,文學經典是作為文學創作與批評的範本,不僅僅大學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恢複被逐漸扼殺掉的人文精神和養成純正而又健康文學品味,還能給人類帶來靈性、熱情和希望,拒絕並批判人類生存中的墮落、腐朽和異化,促進人類精神結構、深層心理和積極人性的發展與完善。特別是提升當代青年、青年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提倡文學經典,回歸文學經典,在文學大眾化商業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麵對經典文本,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如何找到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路徑,把文學教育這壺水燒開呢?一方麵找到進入文本的恰當的途徑,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方法論。另一方麵,也要常常提筆,體會和理解作者由感受到構思到行文的過程。

劉勰的《文心雕龍》在這方麵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就是說,奏上千首樂曲,然後才能懂得音樂,看過上千把的利劍、然後才能識得寶劍。通過“操曲”“觀劍”這兩個生動的比喻,說明了廣泛的學習、瀏覽對提高鑒賞能力的重要意義。這就是著名的“博觀”論,隻有通過大量閱讀古今中外各類文學作品,拓寬藝術視野,比較、鑒別,掌握各類作品的藝術規律,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鑒賞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見聞廣博、器識卓越的鑒賞者。

在此基礎之上,具體的門徑和要領也是十分必要的。劉勰進而提出“將閱文情,先標六觀”。所謂“六觀”,即從六個方麵進入作品。“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劉勰的六觀說是全麵析評文學作品的一個體係,其實用價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第一觀位體,就是觀作品的主題、體裁、形式、結構、整體風格;第二觀事義,就是觀作品的題材,所寫的人事物等種種內容,包括用事、用典等;第三觀置辭,就是觀作品的修辭手法;第四觀宮商,就是觀作品的音樂性,如聲調、押韻、節奏等;第五觀奇正,就是通過與同時代其他作品的比較,以觀該作品的手法和風格,是正統的,還是新奇的;第六觀通變,就是通過與前代作品的比較,以觀該作品的表現,如何繼承與創新。

然而,文學作品是最具個性化的文字, 是作者個性和情感沉潛的結晶。僅僅掌握這些常識性的文學知識遠遠不夠。對於文學教育的終極目標而言,要想獲得一種較強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強調一種個性化閱讀。如何進行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