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民間年畫 11.(2 / 2)

明代末期的時候,濰坊楊家埠年畫因戰亂而衰落下來。

在清代前期,年畫又得以恢複和發展。而且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餘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年畫品種增加了,繪刻技術也更加精熟,產生了像《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那樣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

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楊家埠年畫最興盛的時候,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

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彩,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

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蕭何。

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囉唆。

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在此後一個半世紀裏,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

這個時期,在濰坊畫店紛開,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就有82家。清代末期,製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之後,給楊家埠年畫固有的古樸雅拙一個很大的刺激,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

其中,首先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其次是“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如《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

這些題材的作品給深受列強入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清末民初,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

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他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麵生動活潑。

另外,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

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也更加被人們所喜愛。

在特色方麵,楊家埠年畫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

比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被人總結為:

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

盡收天下大事,兼圖裏巷所聞,

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

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六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濰坊楊家埠年畫長期以來形成的這些鮮明的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