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民間年畫 12.
幽默諷刺的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最初的時候,因為四川綿竹盛產一種韌性極好的竹子,當地的人們每到過春節的時候都喜歡用這種做成桃符,然後在桃符上畫出古時傳說的門神 “神荼鬱壘”的形象,這可以說是綿竹年畫的前身。
在唐代,大批的文人學士及畫師為避安史之亂而進入四川,在這些文人學士及畫師中,有許多是崇奉佛教和道教的,這也為綿竹的木版年畫注入許多宗教的元素。
如後來一直流傳的綿竹年畫中的中堂畫《金剛》《家神》《星》和拓版《趙公鎮宅》等,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和宗教畫同出一轍,其彩繪技巧和線條的裝飾也與四川寺廟中的風格非常相近。
至宋代,四川更是成為我國四大印刷中心之一,這時的綿竹木版印刷已發展到刻技純熟,印刷精美的程度。
北宋時期禦史趙抃所著《成都古今記》寫道當時成都的幾個市場:“正月燈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畫市場的俗稱。
南宋的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的記載:
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
夜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畫市場。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畫大多由附近的綿竹、夾江等縣的年畫作坊提供,因而,綿竹年畫早在宋代就相當著名了。
明清時期,是綿竹木版年畫發展的輝煌時期。據《續編綿竹縣誌》記載:
綿竹年畫遠在明代憶有相當成就……當時瀘州及陝西蒲城地區已貼過內容喜慶的綿竹年畫。
在清代的中葉,尤其是乾隆年,綿竹年畫更是達到了其鼎盛的一個階段。在那時,四川各地每當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這也使得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
據典籍記載,在當時,綿竹年畫的作坊發展至300餘家,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全縣每年生產門畫1200多萬份,畫條200萬份以上。
並且在那時也已成立了年畫行會“伏羲會”,每年辦會兩次,會上對各路年畫進行評議,決出名次,這樣一來,更促進了綿竹年畫的發展。全縣作坊遍布城區及西南、板橋、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鄉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
其中,城內老字號傅興發生產的門神工藝精細,五彩鮮豔,衣褶清晰,眉目生動。雲鶴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譽。清道鄉曾發皓、何雲發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鄉的仕女、娃娃戲鳳風格獨特。而肖華金專出鬥方樣張,有“肖鬥方”之稱。
在那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的年畫市場在城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大約7.5千米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至二更天,直至臘月三十為止。
而且,在那時,綿竹年畫經畫商傳播,除省內民眾廣為張貼外,還銷於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並遠銷今越南、緬甸、印度及東南亞各國。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鬥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主要貼在大門、廳門、房門和灶門上。
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這類的年畫以中堂、條屏居多。
從形式看,綿竹年畫分為鬥方、橫批、中堂、條屏等,看似跟國畫的分幅相近不過卻別具一格。
綿竹年畫的鬥方,並非文人戲筆,而是《老鼠娶親》《三猴燙豬》等諷喻性獨幅小品。綿竹年畫的橫批,一般是表現人物眾多的大場麵的《文姬歸漢》《迎春圖》等。
綿竹年畫條屏有4條屏、8條屏、12條屏之分。內容多為情節曲折的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三國演義》《百壽圖》《二十四孝》等。
綿竹年畫的中堂都是表現吉祥內容的,如《麻姑獻壽》《紫微高照》等。後來,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綿竹年畫的製作藝人們又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而且符合現代人們審美情趣的各式各樣的新年畫。同時裝裱形式和內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創新,深受人們的青睞。
綿竹年畫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代民間藝人不斷地實踐和更新,從內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綿竹年畫製作時,先由畫師起稿,刻版師雕版,再印刷到紙上描繪。其線條隻起輪廓線作用,必須以彩繪藝人按程序施彩而成。
由於用色除品色外,也兼用石色,因為石色的覆蓋力強,原有的雕刻線經不同的石色覆蓋後,還必須再重新勾線,隻是畫麵上的品色部分,因為色澤透明,原有的刻線雖然經過覆蓋還仍能清晰可見,便不再勾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