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處理方式相結合,形成了綿竹年畫水印與彩繪渾然一體的藝術特色。
綿竹年畫無論是門畫或是鬥方,大部分的構圖,都講究高度的簡練,在有限的畫麵上較合理地使用賓主、虛實、呼應、開合等對立統一法則,達到對稱和別致的裝飾意趣效果,構成了綿竹年畫完整、飽滿的藝術特色。
綿竹年畫從門畫的武將文官到鬥方中的仕女童子,大都不設或少設背景,那畫麵的白紙,不是畫麵的割裂而是有機地聯係著畫中各個部分,這種“取一而舍萬千,明一而現千萬”的大膽構想和處理讓人們能從中體味到構成的力量,從而超越視覺範圍,給人以自由馳騁的理想天地。
綿竹年畫在色彩上的處理是別具一格的,其中基本色有黃丹、佛青、桃紅、草綠等4種顏色。運用色相和色度的對比,是民間彩繪大師們所慣用的手法。它單純而豔麗,濃重而明快,對比而和諧。
他們還用稱為“鴛鴦筆”的扁筆在畫麵上構成了既有立體感又有質感的特殊效果。而借助色彩同類色深淺及階梯變化,造成了深、淺、明、暗的過渡,所形成的立體效果,增加了畫麵的節奏和裝飾情趣。
“填水腳”是綿竹木版年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表現手法,出自那些技術嫻熟的藝人之手。它的產生和經濟有一定的關係。
在古時,年畫藝人一般受雇於人,“明展明掛”等畫法是按畫鋪或作坊的要求而做的,“填水腳”則是屬藝人自己支配的,藝人們用它來賺點外快,幫補生計。
在當時,藝匠們每在年末為作坊老板作完年終活計之後,利用收拾畫案的殘紙餘色,急忙印製幾對門神,以便在正月初一前出售。
“填水腳”沒有框框套套,藝匠們可以隨意發揮,由於他們一年到頭都在作畫,技術熟練,在畫“填水腳”時全憑功力,隻用簡單的不能再少的一兩個色,寥寥數筆一氣嗬成,畫出了寫意效果。
這類繪畫氣勢磅礴,筆法雄健,神韻十足,別具洗練概括之情趣。“填水腳”以它的天真、質樸、粗獷而為人所喜愛,也深為藝術界所稱道,是綿竹木板年畫中的上乘之作,尤為珍貴。
除此之外,綿竹年畫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除了跟我國其他地方的年畫一樣具有不少喜慶吉祥題材之外,還有不少幽默諷刺年畫題材的作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燙豬》和《五子告母》等。
《老鼠嫁女》年畫是明末清初時,根據民間故事《老鼠嫁女》繪製而成。
其故事大意是:老鼠夫婦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已到待嫁年齡。它們成年住在洞裏,擔驚受怕,朝不保夕。因此夫妻商量,不能再讓女兒過這樣的日子了,決心攀一門有權勢的親家。
想來想去,它們首先想到的是太陽,因為太陽能照亮四方。
太陽聽了老鼠的請求之後,慚愧地說:“我不行,隻要烏雲一來便將我遮住了,還是烏雲力量大。”
老鼠去找烏雲,烏雲聽後也搖頭歎氣說:“雖然如此,隻要風一吹我就招架不住了。”
老鼠去找風,風說:“我不行,遇到牆一擋,我就走不通了。”
老鼠找牆,牆說:“我雖能擋風,可是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
老鼠夫婦轉了一圈,結果還是找到了它們的同類——老鼠。不過也沒白找,它們從中得到啟發:那麼老鼠又怕誰呢!啊!最怕貓,貓是最有權勢的了。
於是,老鼠夫婦在最後找到了貓,貓聽了後哈哈大笑,非常痛快地就答應了。老鼠夫婦特別地高興,就開始大辦嫁妝,並為自己的寶貝女兒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良辰吉日。
到了那天,一群老鼠吹吹打打,用花轎抬著老鼠新娘去成親,好不熱鬧,待到了貓家,新娘便被貓新郎一口吞進了肚裏。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有女兒者不要費盡心思去攀高貴的權門做親家。
《三猴燙豬》是清末時出現的,是綿竹年畫中最具有特色的諷刺小品。年畫上3個猴子和一頭肥豬正在打牌:
肥豬踞上席,3個猴分坐下方和左右兩側;肥豬麵前堆著金銀財寶,身旁兩個妖豔的侍女正在為它端茶燃煙,正當肥豬調戲侍女分心時,3個猴子乘機手上比劃,桌下換牌,“燙豬”。
這幅年畫圖像造型生動,色彩鮮豔喜人,寓意深刻,一見便讓人捧腹大笑。每逢春節過年,大家買來廣泛張貼,收到了非常好的“禁賭”的效果。
其實,這幅年畫的創意取自於當地的生活,當時,綿竹的小北街有一條巷子叫“民主巷”,從前叫“肥豬巷”。是有錢人住的,那裏人大都好賭,經常聚在一起打牌。
於是,綿竹年畫的藝人就根據自己身邊生活中的題材畫了《三猴燙豬》,年畫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當時成都、綿竹一帶流行於富貴人家的這種騙局。作品構思巧妙,形象活潑俏皮,情調幽默詼諧。它寓教於樂,鞭撻人世間的醜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