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民間年畫 13.
全國有名的木版年畫
在我國優秀的年畫藝術品類中,有一種叫木版年畫,是年畫中曆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1000多年的曆史。
在年畫中,門神的曆史最為悠久,那是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守門將軍”的門神形象。自唐宋以來,隨著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隨著市民文化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
特別是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售賣年畫的“畫市”,當時稱為“畫紙兒”。在宋金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四美圖”這樣精美絕倫的木刻版畫,它是最早的木版年畫。在明清兩代,木版年畫進入巔峰時期,並逐步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廣東佛山“四大木版年畫”。
其實,在清代道光年間,內閣中書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一書中,正式提出的“年畫”一詞,就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換的年俗裝飾品。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特別是木版年畫非常有名,全國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在清末時期,木版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全國各地。
廣東佛山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年畫之一,是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鎮生產而得名。佛山民間木版年畫,包括門神、年畫與神像畫,統稱為年畫。
那是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就流行有刻繪門神習俗。這類門神早期直接在門板上手繪刻畫,後來另置木板繪刻,大量複印,製成木版年畫行銷於市,供人張貼。
到了清代乾嘉年間,佛山年畫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門神就日產一萬多對,“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火紅場麵是當時佛山年畫手工業繁盛的寫照,成為佛山重要手工行業。
佛山木版年畫有原畫、木印、工印工筆3種,包括門神、年畫、神像畫,主要以門神為主,內容多是“神荼鬱壘”“秦叔寶、尉遲恭”“福祿壽全”“五子登科”“加官進爵”“天姬送子”“和合二仙”“金錢童子”以及各種神像和曆史人物、戲曲故事等。題材廣泛,表現了人們的希望和理想。
還有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曆史演義故事等。佛山木版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地域特點、習俗和喜好而印製題材和顏色不同的門畫。人們則按大門、房門等不同地方而張貼不同類型題材門畫,抒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以題材劃分,則有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3種類型,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願望。
佛山年畫受嶺南傳統文化影響,迎合佛山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以民間信仰神像畫、歲時節令應景畫、禮俗畫居多,為百姓喜聞樂見。
佛山木版年畫反映佛山本地文化的曆史根源以及佛山傳統民間繪畫和印刷工藝的一些基本情況。與其他各地年畫相比,佛山木版年畫吸收了佛山剪紙、銅鑿金花、金漆木雕等傳統工藝的精髓,以紅、綠、黃、黑四色木版套印。
佛山木版年畫用工筆繪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現,使畫麵更顯富麗堂皇、熠熠生輝。其形象精細、飽滿,線條粗獷、有力,紅彤彤的色彩熱烈豔麗、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畫又有“萬年紅”的美譽。
佛山年畫使用紅丹、金銀色加強畫麵的裝飾效果,紅色表示喜慶和吉利,而紅丹又是佛山著名地方特產。年畫以紅、橘紅、黃、綠等色來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帶上飾繪金銀圖案紋樣,使神像畫更顯金碧輝煌。佛山年畫線條粗獷,簡練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形成獨特地方風格。
佛山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3種,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民間畫的韻味,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成為佛山年畫的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