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避免網絡犯罪

第四章避免網絡犯罪

網絡引發犯罪的幾個方麵

1網吧實施犯罪。此類犯罪的滋生地均為“網吧”,那些犯罪分子利用在網上聊天的機會,有目的地詢問網友的財產情況以及聯係方式等。等待時機成熟,便以見麵交友為由將網友約出來,然後實施詐騙,搶劫,強奸等犯罪活動。

2網絡結夥作案。個人力量,智力等能力相對比較弱,要憑借個人能力實施暴力犯罪,詐騙犯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尋找夥伴,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地實施犯罪是此類案件的顯著特點。

幾個或一夥犯罪分子行動前進行計劃、分工,相互配合,得手後按所起的作用大小瓜分贓款。從而形成獲取信息,約見網友,實施騙搶,接應銷贓一條龍的犯罪流程。

3侵財犯罪。熱衷於上網衝浪聊天的絕大部分是青年人,隨身佩帶手機、ipad等時尚的、價值不菲的財物,互相攀比,是青年人的一大特點。這些吸引了犯罪分子貪婪的目光。所以,犯罪分子就利用上網聊天時進行摸底試探,選定目標作案。

4網絡利用色相作案。一些犯罪分子在網上通常使用極其誘惑的“女性網名”,尋找男性網友聊天。尋找到目標認為可以成為犯罪對象時,犯罪組織裏的女性犯罪分子便“閃亮登場”以嬌媚的語氣電話約男網友到某地見麵,進一步交流。男網友警惕性不高就信以為真。準時赴約,被犯罪團夥騙搶。

5迷戀網吧而導致犯罪。有人常常光顧網吧,上網聊天,在網上廣交朋友,最後因無力支付上網費用而走上盜竊之路。此外由於網絡色情、暴力內容的泛濫,加劇了他們犯罪的狀況,使犯罪種類、手段及後果不斷變化。

20世紀80年代,犯罪多表現為一般盜竊、打架鬥毆、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到了21世紀,犯罪向結夥搶劫、重大盜竊、殺人等方麵發展,甚至出現持刀殺人、持械搶劫、報複放火等嚴重犯罪,犯罪性質明顯惡化。

互聯網對網民心理形成的影響

1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影響。互聯網色情信息的刺激和誘惑,容易導致網民產生性罪錯或性犯罪的病態心理。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互聯網上大約有100萬個黃色電腦軟件,全球每天新增2萬多個黃色網站。互聯網上各種色情信息的泛濫,加上網民生理、心理發育期的特殊情況,如果缺乏有力引導,很容易誘發網民實施賣淫嫖娼、強奸等違法犯罪行為。

2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響。互聯網上的暴力內容,特別是網絡暴力遊戲,容易使網民產生暴力犯罪心理。目前全國有4000萬網絡遊戲玩家,其中25歲以下的用戶超過80%。而帶有暴力內容的遊戲在網民中不斷升溫,因迷戀網絡遊戲而導致的網民暴力犯罪也不斷增多,還有的利用網上論壇,結盟犯罪團夥。

3詐騙犯罪心理形成的影響。互聯網的虛擬性和隱蔽性,會直接導致網民道德和法製觀念的弱化,從而形成詐騙犯罪心理。如有的利用電子商務,進行網上詐騙。

(1)垃圾信息的泛濫造成青少年道德觀念的偏離

網絡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自由市場,存在著信息多方傳遞和良莠共存全息景觀,它既向人們提供有益的學術、娛樂、經濟等信息,同時也向人們提供一些無用、過時、粗糙、虛假或帶有調侃、反動、迷信、暴力、凶殺等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信息。

據有關專家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而且目前在網絡上,形形色色的X級影片的音像剪輯鏡頭大肆流通,有許多專門提供色情服務的網站,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國進入互聯網,更有一些人出於不良的目的將垃圾信息發送到他人信箱裏。

置身於網絡中,猶如進入信息的海洋,各種各樣的信息混雜在一起,一些自製力較弱的網民往往會出於好奇或衝動心理,刻意地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史密森學會博物館是一個著名的博物館,它在網絡上開放了一個網址,一周的訪問者不到30萬人次,而《花花公子》的網址一周的訪問者達到470萬人次,是前者的17倍,而這其中,青年占相當大的比例。

此外,互聯網上還存在許多有違道德規範的現象,如有人在網上釋放病毒、向他人電子郵箱裏投放“電子炸彈”,甚至利用黑客技術獲取他人隱私,隻有少部分人認為有必要在網絡上遵守“誠實守信”這一社會公德。顯然,這一切無疑會對他們現有的道德觀念產生衝擊,造成道德觀念的偏離。

(2)特殊的網絡信息傳遞方式容易誘發網民的破壞欲,引發對社會規範的衝擊

由於網絡環境具有隱蔽性,社會難以進行有效的監控,因而它給人們提供了逾越社會規範的機會空間,在其中,人們可以伸縮自如地張揚自我,不必擔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懲罰,這些就極易誘發那些自控力和責任感較弱的網民產生破壞欲心理。

很多網民在網上漫遊,或好奇,或無聊,或想證明自己,或想發泄心理的不滿,衝動地進行一些破壞性的操作。他們或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惡意中傷他人,或非法進入他人的網絡係統,破壞他人的網絡數據資料,非法使用他人的網絡係統。

(3)網絡影響網民情感的健康發展,引發犯罪

網絡容易令人孤獨,網民泡在網吧裏,多數時間花在網上聊天或收發電子郵件上,參加日常社會交流的時間相對減少了,同親友的交流也減少了,孤獨感加劇,不利於網民的健康發展。從情感角度講,青年處於情竇初期,對異性情感交往非常向往,網絡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能直抒胸臆的情感空間,因而有些人便把上網作為精神寄托或解脫。

有的玩網上感情遊戲,處於多角戀愛的狀態;有的可能現實中遭受情感挫折後到網上尋求傾訴。這種半真半假,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遊戲隻會導致網民走向情感的誤區,可以說,網絡空間並不利於網民的情感朝理性化,平穩化,積極化的方向發展。

涉世不深的人無法對網絡成員進行正確的角色判斷,當上當受騙時,就會產生不解,憤怒茫然等情緒,如果不加分析地把這種情緒帶到更加複雜的現實社會中,則會使其對現實產生認同危機,從而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甚至產生報複社會的心理,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互聯網的隱匿性直接導致網民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

在一人一機的環境下,網民不需與其他人麵對麵地打交道,從而沒有傳統社會的熟人圈子去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同時,網絡技術使人們的身份可以變成電腦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隨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別、年齡與人交流而不會被人察覺。

據統計,目前,計算機犯罪大約隻有1%被發現,而且這1%中,隻有4%會被指控。網上的不道德行為日益增多,根據2012年北京五所高校的一個調查,有125%的人曾經獲得他人的郵件,有98%的人曾經查閱黃色圖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經獲得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發布不健康的信息。

網絡的隱蔽性特征使網上的犯罪層出不窮,侵犯知識產權、惡意製造計算機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近幾年,美國黑客的非法入侵高達16萬件,損失達80億美元,而全球數字化犯罪所造成的損失更是巨大,共約1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