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食物中毒基本知識
在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人們往往不知道,為什麼吃平常的食物也會中毒呢?下麵我們就食物中毒的原因和預防方法作一個介紹。
一、食物中毒的原因
食物中毒一般多發生在夏秋季,兒童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細菌汙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種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症的疾病。最常見的是沙門菌類汙染,以肉食為主;葡萄球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為乳酪製品及糖果糕點等;嗜鹽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海產品;肉毒杆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罐頭肉食製品。
除了細菌性食物中毒,還有動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和化學性食物中毒。
在動物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有兩種原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動物或動物的某一部分當作食品,誤食引起中毒反應,如食用河豚中毒,其次是魚膽中毒。
在植物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有三種原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製品當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將未能破壞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當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在一定條件下,不當食用含有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如食用鮮黃花菜、發芽的馬鈴薯、黴變的甘蔗、未醃製好的鹹菜或未燒熟的扁豆等容易造成中毒。
在化學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有三種原因:誤食被有毒的化學物質汙染的食品;因添加非食品級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而導致的食物中毒;因貯藏等原因,造成營養素發生化學變化的食品,如油脂酸敗中毒。
食物中毒一般還有下列原因:
1.冷藏方法不正確,如將煮熟的食品長時間存放於室溫下冷卻,把大塊食物貯存於冰櫃中,或冷藏溫度不夠。
2.從烹調到食用的間隔時間太長,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3.烹調或加熱方法不正確,加熱不徹底,食物中心溫度低於70℃。
4.由病原攜帶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
5.使用受汙染的生食品或原輔料。
6.生熟食品交叉汙染。
7.在室溫條件下解凍食物。
8.廚房設備、餐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確。
9.使用了來源不安全的食物。
10.加工製備後的食物受汙染。
如果發生食物中毒,主要的症狀表現為:食用被汙染的食物後1小時~24小時內出現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隨後出現脫水和血壓下降而導致休克。肉毒杆菌汙染所致中毒病情最嚴重,可出現吞咽困難、失語、複視等。
食物中毒後要及早進行救治,中毒早期可進行催吐、洗胃;劇烈腹痛、腹瀉者可注射阿托品;脫水者及早補充液體;也可飲用加入少許食鹽和糖的液體;也可用抗生素。如果是由肉毒杆菌引起的中毒,應立即送往醫院急救。因此,預防食物中毒的關鍵是禁食黴腐變質和被汙染的食品。
二、預防食物中毒的建議
1.不買不食腐敗變質、汙穢不潔及其他含有害物質的食品。
2.不食用來曆不明的食品;不購買無廠名廠址和保質期等標識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顧無證無照的流動攤檔和衛生條件不佳的飲食店;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會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溫條件下放置超過2小時的熟食和剩餘食品。
5.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隻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幹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藥中毒。
7.不飲用不潔淨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來水;水是否幹淨,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應用潔淨的水徹底清洗並盡可能去皮;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9.在進食的過程中如發現感官性狀異常,應立即停止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