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農藥為有機磷和有機氯,人在從事農藥(特別是有機磷)的生產、包裝、搬運、配藥、噴灑和播種等各個環節都可因接觸到農藥而引起中毒。農藥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侵入體內,在體內蓄積,引起一係列急、慢性中毒症狀,損害神經係統和肝、腎等實質性髒器,出現倦怠、食欲不振、頭痛及震顫等全身症狀。蛋白質對緩解農藥毒性有明顯的作用,蛋白質供給不足,可加重農藥的毒性。膳食中蛋白質充足時可提高肝微粒體酶的活性,加快對農藥的分解代謝。碳水化合物對農藥的作用是間接的,它通過改變蛋白質的利用率和避免蛋白質作為能量而分解,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體內的脂肪組織可蓄積一定量的農藥,緩解中毒症狀的出現,但並不能降低農藥對機體的損傷作用。維生素與農藥毒性有關。維生素C能提高肝髒的解毒能力,此外維生素B2、煙酸、蛋氨酸和葉酸對預防或減輕農藥的毒性也有一定作用。

輻射、放射線作業者的配食要求

輻射、放射線作業者的營養平衡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時間內大劑量的射線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損傷範圍廣,傷情的嚴重程度與受照劑量的大小有密切關係,受照劑量越大,傷情越重。主要表現為造血功能障礙、出血、感染及代謝紊亂,故稱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劑量過大,超過10平方米/平方秒以上,除有造血功能嚴重障礙以外,最主要的損傷有發生在胃腸道的胃腸型放射病,或發生在中樞神經係統的腦型放射病。

營養素平衡:各營養素之間的適當配比,即供給平衡飲食,是發揮營養效用的關鍵,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生熱營養素在總熱能攝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適時,可能影響氮代謝。因此,既不能因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對蛋白質利用有節約效能,就降低蛋白質的必需供給量,也不能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能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片麵強調蛋白質營養而使體內蛋白質不能被充分利用。輻射損傷時,營養素平衡更為重要。動物試驗表明,過低或過高供給蛋白質或脂肪都會使動物輻射損傷加重或恢複延遲,甚至死亡率升高。營養素比例以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20%,脂肪25%~30%,氮熱比值以1∶063~084×106焦耳(150~200千卡)為宜。除生熱營養素間要保持適當比例外,各種維生素之間也要維持營養平衡。

維生素B2和維生素PP與熱能代謝有密切關係,這幾種維生素需要量常隨總熱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僅增加其中任何1種維生素,都不能得到預期的營養效果。礦物質營養平衡問題尤為重要,體內鉀、鈉、鈣、鎂等離子濃度須合適,否則不能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輕者損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與其他營養素相互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鋅對許多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與維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都有重要影響。輻射損傷時,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在內,過量或不平衡,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在配製飲食時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過病人的耐受量,否則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同時要注意飲食性質,以少渣及細軟的高蛋白半流質飲食為宜,可給予牛奶、雞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種食物均應切碎煮爛,不用易產酸產氣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纖維多的食物,以減少對消化道刺激。烹調方法采用蒸、煮、氽、燴、燉、燜等。飲食呈糊狀,極易消化吸收,且滲透壓不高,對胃腸黏膜無刺激,可起到保護胃腸道的作用。在選擇食物方麵可選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對輻射損傷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蘿卜、黃瓜、番茄、香蕉、蘋果、酵母等。適量飲茶,有助於抗輻射。

放射線作業者如何飲食

在放射線作業者的飲食中,首先應供給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如乳類、蛋類、動物內髒和蹄筋、肉皮等。不飽和脂肪酸對放射線損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尤其是亞油酸、亞麻酸等,在防治放射病上效果更好,因此,放射線作業者應以植物油為主,還應常吃一些蜂蜜、果糖、葡萄糖。維生素B1和維生素C在防治放射線損傷上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每日應保證這兩種維生素的充足供給。另外,還應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水果、海帶、紫菜、蘑菇等。噪聲、振動作業者的飲食方法

噪聲作業者的飲食方法

經常在高噪聲場所的作業者,應多吃一些含氨基酸的食物,這樣可獲得充沛的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另外,補充有關的維生素,對噪聲防護有一定效果,如長期給噪聲環境下作業者每人每天補充100毫克維生素C,可使肌肉耐力提高,疲勞感減輕。同時補充維生素B1、B2、B6等亦有相同的效果,如瘦肉、蛋類、西紅柿、蘿卜、芹菜、動物肝髒和水果等。

振動作業者的飲食搭配

振動可以說是現代文明帶來的一大公害。風動工具、電動工具、交通工具、農業和紡織機械等,都會使人們嚴重受到振動的侵害。除了采取技術措施盡量減輕振動外,合理的營養也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那麼,在振動的環境下適量補充哪些維生素較為有效呢?

試驗表明,在振動作用下,人體對維生素B1、B2、B6,煙酸和維生素C的消耗量都會增加,而在尿中排出量減少,進而引起維生素的不足。有人給長期在振動環境下作業的工人做試驗,證明增加維生素B1、維生素C的供給量後,可以使肌肉耐力提高,疲勞感減輕,說明這類維生素能夠促進代謝作用。

在劇烈的振動作用下,維生素代謝也出現類似的變化。通過試驗表明,受全身振動的工人,血和尿中維生素B1、B2、煙酸和維生素C的含量減少,振動頻率和振幅愈大,維生素的代謝愈加紊亂。

由於振動能引起高級神經活動和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使某些維生素的消耗量增加,所以補充以上有關維生素,對減少噪聲和振動對人體的損傷有一定的效果。有資料表明,在膳食中補充維生素B1、B2、B6等,對於預防聽覺器官的損傷、改善聽力、減輕噪聲疲勞等大有益處。

高溫作業人員的飲食補充

盛夏酷暑,高溫條件下勞動、工作的人員,在飲食和營養方麵應當多補充一些水分、食鹽和水溶性維生素等。

高溫作業人員熱量消耗大,出汗多,身體的生理代謝往往發生一些改變,如唾液和胃液分泌減少,胃酸濃度降低等。從事高溫工作的人員每人每天出汗約3000~5000毫升,最多的可達8000~10000毫升(500克等於500毫升),超過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於汗液的大量蒸發,機體內所需的鉀、鈉、鈣等無機鹽以及水溶性維生素也隨著汗液跑掉。汗液中含有01%~05%的氯化鈉(食鹽),高溫作業人員有時一日內隨汗丟失的氯化鈉可達20~30克,超過了人體一日攝入量的2~3倍。如果不及時補充所排掉的水分和氯化鈉,將會引起水鹽代謝紊亂,出現一係列病理現象。早期有食欲不振、惡心、頭昏、頭暈、疲乏無力、四肢酸困、體力下降,嚴重時引起血液濃縮,甚至發生抽筋或中暑昏倒。

那麼,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天應該補充多少水分和食鹽呢?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至少應補充水分5000毫升左右,補充食鹽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鹽在內)。補充的方法可以經常喝點鹽開水,每500克水中加食鹽1克左右為宜。還可以喝鹽茶水、鹹綠豆湯、鹹菜湯和含鹽汽水等等。這樣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時補充必需的食鹽。飲水原則是多次少量,每次飲一二茶杯為好,不要喝得過多過快,這樣可減少汗液排出,有利於增加飲食。

為了保護高溫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飲食與營養原則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平衡膳食,總熱量應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即中等體力勞動者每日3300~3500千卡,重體力勞動者每日4000~4500千卡。在每日的膳食中應有一定比例的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或豆類蛋白。對高溫作業人員的維生素供給,首先應補充維生素B1、B2、C等水溶性維生素。高溫作業人員要盡可能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瓜果,可以預防某些維生素缺乏病。

低溫作業者的營養調配

低溫作業者的飲食應注意增加供熱,主要應通過增加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供應量來實現,如增加糧油供給量,多食一些高脂食物。蛋白質的供應量亦應充分保證,如供應足夠的肉類、蛋類、魚類、大豆和豆製品。為了保證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無機鹽的供應,飲食中應有充足的蔬菜,同時應適當增加動物肝、蛋類、瘦肉的供應,以保證身體的需要。另外,低溫環境下要多供應熱食,縮短做飯與進食的間隔時間,並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以免飯菜涼冷而對胃腸道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