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2(1 / 3)

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2

皇城之內盡顯帝王神聖

朱元璋指令下麵的人設計南京皇宮的時候,就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一定要莊嚴神聖。

從社會底層掙脫出來的朱元璋總是希望自己顯得高貴一些,神聖一些。打著神聖的幌子,自然能讓下麵的人從內心裏對自己俯首帖耳。

朱元璋手下的工匠們不敢怠慢,日夜操勞,終於滿足了朱元璋的要求。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麵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整個明代皇城區,位於南京城的東部,是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這一係列建築的主旨以突出皇權“神聖”為內容,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4個城垣最裏邊的一個,有禦河環繞。

宮城是在1366年,由精通風水之術的劉伯溫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麵圖形似長方形,宮牆主體南北長約950米,東西寬約750米,周長約3400米。

在宮城牆體之上在,最早開有4座城門,1382年改建有6座城門。南麵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

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取自《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午門前,是傳達聖旨及朝廷發布公告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

《明史·刑法誌》曾被著名史學家全祖望讚許為“淋漓痛切,以為後王殷鑒”,其中主要說的就是廷杖和廠衛這兩項明朝獨有的製度。

《刑法誌》認為,廷杖是明朝的發明:

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製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於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之武夫、宦豎之手,良可歎也。

而明史專家吳晗說:

廷杖始於元代,元代中書省長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記載。朱元璋較元代實行得更普遍、更厲害,無論多大的官員,隻要皇帝一不高興,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頓。

最初,執行廷杖的例子並不多。皇帝的本意,也許不過是借此樹立威風、叫臣下老實聽話罷了。但是由於有了以上的好處,廷杖執行者就更有熱情使之“製度化”了。

從午門進入,有宮牆環繞,在午門內的神道盡頭,有一座直通陵宮的橋梁,一字排列 5 座,又稱“五龍橋”。它與陵宮處於同一南北中軸線上,橋身做石構單曲拱橋樣式。現在僅存中間3 座,橋身起券,兩側有散水螃首和護欄望柱。

過了五龍橋,便是奉天門。奉天門左有東角門,右有西角門,門上都有樓閣。

據說當年皇太孫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儲後,他的幾個叔叔不服,皇太孫朱允炆曾與太常寺卿黃子澄在東角門上商討過對策。

東角門的南邊有左順門,可通文華門入宮城左路到文華殿,也可通東華門;西角門的南邊有右順門,可通武英門入宮城右路到武英殿,也可通西華門。

在宮城的城門中,目前午門的牆體部分遺留下來,隻是門上的五鳳樓早已損毀滅失,僅留下石柱礎;東華門基本保存完整,西華門已毀。

過奉天門就是皇宮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築。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體,上麵覆蓋琉璃金瓦,雙簷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鑾寶殿”。

它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朱元璋的創業之處,勵精圖治,他是徹頭徹尾的工作狂,與曆代皇帝不同的是,他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下屬各部有185種事件必須當麵請示皇帝。

奉天殿旁左邊的房子向西邊的稱“文樓”,右邊的房子向東邊的稱“武樓”。

奉天殿的後麵是華蓋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麵出簷,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碩大的金球一顆。

殿旁東有中左門,西有中右門。每逢春節、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這裏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

再向後去就是謹身殿,其規模僅次於金鑾殿,也是一座雙重飛簷的大殿。以奉天、華蓋、謹身這三座宏偉的建築為主,構成了宮城辦公區的主體部分。

[旁注]

紫垣 也叫紫微宮,簡稱紫宮,紫垣原來是指天上的紫微星,後來傳說中天帝的宮殿,在紫微星內。後來皇帝居住的地方也稱為紫垣,紫禁城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左掖門 掖,是架著胳膊,扶持的意思。左掖門是指皇宮大門旁邊的靠左側的小門。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大門進出,所以在大門邊上設置小門,是出於封建社會禮法的需要。

廷杖 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始於隋朝,另一說法說是唐代,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太監和錦衣衛行刑。

風水 本為相地之術。相傳風水的創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於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

太常寺卿 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官職名稱,屬於宗族祭祀的長官,原名奉常,起源於漢景帝時期。至南朝梁陳與北魏始稱太常卿,北齊稱太常寺卿,為太常寺的長官。曆代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