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2(2 / 3)

早朝 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淩晨3時,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淩晨5時左右鍾聲響起時,宮門開啟。早朝時,隻有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複。

飛簷 我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它是我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

朱允炆 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以後,他對這幾位儒家師傅言聽計從,發起了一些政治上和製度上的改革,他對政府內部的權力進行重新分配,也使他自己能實施他的新政策。看來其意圖是大大背離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這讓他的四叔朱棣找到了造反的借口,在朱棣的大軍逼近南京的時候,朱允炆下落不明。

[閱讀鏈接]

南京皇宮的三大殿到新中國成立前就已不複存在,現在的三大殿遺址台基位於中山東路南大門內。

這些台基用斬假石砌成,各台基均高1.05米,它們雖在原址,但規模比原樣小,屬示意性物體。

其中,奉天殿長64米,寬37米,麵積2368平方米;華蓋殿長25米,寬25米,麵積625平方米;謹身殿長47米,寬26.5米,麵積1245.5平方米。

三大殿上共擺放明皇宮石柱礎44個,雖均係從遺址發掘出,因無法考證各石柱礎原係何殿、何宮、何樓之物,故擺放位置非原位。三大殿四周配植黃楊綠籬3圈,示意為須彌座台階,外圍為草坪。

朝廷機構和祭祀場所的興建

皇城城垣上的7座城門是後來才修建的。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內北麵。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麵兩側為“五府六部”朝廷官署的所在地。

朝廷一級的官署,基本安置於皇城洪武門內千步廊的兩側。從南向北來看,千步廊東側為工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側為太常寺、後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

《洪武京城圖誌·序》記載:“六卿居左,經緯以文;五府處西,鎮靜以武。”說的就是這種布局。

在千步廊後麵,東側置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詹事府、翰林院;西側置有欽天監、旗手衛、錦衣衛、通政司。

朱元璋自1368年從“舊內”遷入“新宮”後,原來居住的元禦史大夫宅成為應天府署的所在地。當時的南京城一分為二,由江寧縣和上元縣分管。

江寧縣署設在京城聚寶門內鎮淮橋西北,上元縣署設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當數量的朝廷及地方官署,散布於南京城的各個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欽天監,欽天監相當於古代的天文台,在明代南京國子監北麵的雞籠山上,設有明代的“觀象台”,由“欽天監”管理,又名“欽天台”,所以雞籠山在明代也叫“欽天山”。

1385年,朱元璋將觀象台擴建為國家天文台,比世界聞名的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還要早290年。明代的天文觀測儀器渾儀、簡儀和圭表現存於紫金山天文台。

在朝廷官署六部中,隻有刑部沒有設在洪武門內。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並稱“三法司”,設置在今南京太平門外的太平堤西側。據稱:“三法司門往北一帶,舊有大牆,總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內。”

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間建造的大概念來看,這些“大圍牆”雖然不能與宮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牆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確實相當可觀。

當時朝廷全麵負責南京建造的機構是工部,而且作為其首要的任務。具體負責南京建造工程的單位是營繕所,仍歸工部管轄。該項所位於現在南京通濟門大街上。

過了外五龍橋就是承天門,這座城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後來,朱元璋下令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麵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麵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

端門兩旁的禦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麵的太廟、西麵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禦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唯一的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是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

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麵為東安門,西麵為西安門,北麵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裏,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也就是玄學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製。

朱元璋在南京時期,雖然一再強調要生活簡樸,但迷信風水龍脈的朱元璋,在建造殿堂壇廟時,卻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工藝之考究,令人瞠目。

以祭祀的壇廟為例,朱元璋先後建造、改建過的主要祭祀壇廟有:圜丘、方丘、天地壇,社壇、稷壇、社稷壇,太廟、帝王廟、功臣廟等20多座。

當然,這些建築現已無存,我們隻能通過史料中的文字,來想象當年散布於南京城牆內外的這些建築的模樣和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