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建於1367年,是祭“天”之所。在京城東南正陽門外鍾山之南麵,仿漢製為壇二層。第一層寬約21米,高約25米,四麵有台階。正南台階有九級,寬約2.85米;東、西、北四麵的台階也有9級,但是這三麵的台階明顯要比正南麵的台階窄很多。從壇的表麵直至壇基,全部用琉璃磚壘砌,四麵以琉璃欄杆圍繞。
第二層周圍壇麵寬約8米,高約2.5米。正南有9級台階,寬約3.8米;東、南、北一樣是9級台階,都是比正南麵的台階略窄一些,壇麵以及欄杆都和第一層一樣。
方丘是祭“地”之所。其製式大致與圜丘同。圜丘與方丘,一個祭天,一個祭地,取“天圓地方”之意。
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猶父母,父母異處,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天地壇。
社稷壇初建於1367年,用於祭祀土神和穀神之所。據史書記載:
在宮城之西南,背北向。社東稷西,各廣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級。壇用五色土,色各隨共方。
早期的社稷壇,實際是“社壇”和“稷壇”兩座壇,共用一個地方。直至1377年,才“改建社稷壇於午門之右,共為一壇”。
太廟初建於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係的祖宗之所,位於宮城東南,與社稷壇隔禦道相向。不同祖先分居不同的廟宇之內。
史書記載: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皆南向,每座廟中供奉神主,東西兩夾室,旁兩廡,設三門。
每門皆設戟二十四,外為都宮,正門之南,別為齋次。正殿兩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宮監。
洪武八年,改建太廟,前殿後寢,殿翼皆有兩廡,寢殿九間,奉藏神主,為同堂異室之側。
除了上述這些主要殿堂壇廟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廟宇,要算設置在雞鳴山南邊山腳下的祭廟。如:帝王廟、城隍廟、真武廟、卞壺廟、蔣忠烈廟、劉越王廟、曹武惠王廟、元衛國公廟、功臣廟、五顯廟、關羽廟等,號稱“十廟”。
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雞鳴山下的祭廟和所祭祀的對象,顯然遠遠超出了一般廟宇的功能。
洪武年間在南京建造的壇廟還不僅僅這些,如在金川門外設置的龍江壇、定淮門外設置的晏公廟、神策門外設置的無祀鬼神廟、獅子山上設置的徐將軍廟等。
應該說,朱元璋建造的這些用於祭祀的殿堂壇廟,實際上反映了他因出身卑微而榮登九五之尊後的一種文化上和心態上的需求。
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民眾對這種社會文化的認同程度,為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們提供了一處處精神寄托的場所,更是朱元璋借廟堂、神明思想以控製民眾思想、用以鞏固政權的手段而已。
[旁注]
詹事府 是掌管皇後,太子家族事務的機構。詹事掌統府、坊、局之政事,以輔導太子。少詹事為詹事之副手。明太祖對太子的教育很重視,既不隨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設一套較前代完備的東宮官員製度,以訓導和教育太子。
渾儀:是以渾天說為理論基礎製造的、由相應天球坐標係各基本圈的環規及瞄準器構成的古代天文測量天體的儀器。渾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
社稷壇 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壇,其位置是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規定,置於皇宮之右。祖與社都是封建政權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兩者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根基。
宦官 是我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稱寺人、閹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穀神 是生養之神,他可稱為是原始的母體。萬物都從這原始母體之門產生,可以說他是萬物的本根。他綿綿不絕,似亡實存,使用他永遠不會窮盡。我國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史,崇尚穀神的風俗十分普遍。穀神就是崇祀植物穀子,屬自然神。
晏公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隻怪物,麵如黑漆,濃眉橫髯,常年於海上興風作浪。被海上保佑船隻平安的女神媽祖投繩縛妖後,收為部下。後成為媽祖部下總管,職責是護衛海上的船民。
千步廊 是皇宮前禦街兩側的走廊和房屋。具有組織空間和襯托高大的主體建築的作用,造成相當開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北宋汴京大內正門宣德樓前禦街兩側已設很長的長廊。自金至明清,皇宮前麵禦街均有“千步廊”。
欽天山 位於南京鼓樓東麵,北依台城、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東連覆舟山,因劉宋時山上建立日觀台而得名。古名“雞鳴山”,因形似雞籠又名“雞籠山”,明時“國朝於山巔置儀表,以測玄緯,名觀象台,更名欽天山”。
[閱讀鏈接]
《明實錄》記載,1421年初,永樂皇帝下詔將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於是南京的天地壇就此荒廢。
為了保持南京古都的天地壇格局,永樂皇帝又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天地壇,這就是後來的天壇和地壇,這種合祭天地的做法也是從南京沿襲而來。
至清朝嘉靖皇帝時,南京的天地壇又將改建成天壇和地壇的分設。在現存的南京天地壇地址上,還有天壇埂,石券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