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3(3 / 3)

[閱讀鏈接]

在清代,論嫡庶,生下來的如果是男孩,剛墜地,即由保姆把持交給奶媽之手。配與保姆、乳母、針線上人、漿洗上人、燈火上人、鍋灶上人。直至斷奶,增加諳達,教授語言、飲食、行走等禮節。

6歲時,隨眾站班當差,教之上學,黎明即起,穿衣戴帽進入乾清門,混雜在諸王隊列中,在禦前站立;12歲教授滿語;14歲教授弓矢騎射;16歲至18歲該結婚了,如果父皇在位,則住在青宮,俗稱“阿哥所”。若父皇駕崩,即與他的親生母親分府而居,如果其母親是皇後則例外對待。

為此,清代的皇子們很多都是在南三所內長大的。

嘉靖帝為母親始建慈寧宮

1521年農曆五月的最後一天,是嘉靖帝登基後的第三天。在這一天,嘉靖帝下旨將自己的母親蔣氏從湖北接到了北京。

原來,嘉靖帝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早在兩年前就已去世了,他的哥哥也在早年夭折。所以,在當上皇帝前,嘉靖一直和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

嘉靖帝是一個孝順的皇帝,當他當上皇帝以後,他當然也希望自己的母親能夠當上皇太後。可是,現在的皇宮中還住著那位張太後呢,嘉靖帝的母親來了,又應該住在哪裏呢?

在這種情況下,嘉靖帝決定為自己的母親在紫禁城內重修修建一座漂亮的宮殿。

不過,由於這時明英宗剛登基不久,支持他的大臣又不多,所以他的這項計劃直至10多年後才得以實現。

1536年,明英宗終於派人為自己的母親在紫禁城的內廷西部,修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宮殿,此殿便是後來的慈寧宮。

這座宮殿是在紫禁城原來的仁壽宮故址上建成的,位於故宮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此宮殿修成後,在明萬曆年間遭到雷火被毀,現存的建築是清順治年間重修的。

現存的慈寧宮建築群由慈寧門、慈寧宮、大佛堂、徽音左門和徽音右門等組成,建築群大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

慈寧門位於廣場北側,內有高台甬道與正殿慈寧宮相通。院內東西兩側為廊廡,折向南與慈寧門相接,北向直抵後寢殿,即大佛堂之東西耳房。前院東西廡正中各開一門,東曰徽音左門,西曰徽音右門。

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此殿麵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

殿前出月台,正麵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再說明英宗為母親修成慈寧宮後,他的母親蔣太後在此宮殿內住了兩年便過世了。此後,慈寧宮一直作為歸天老皇帝的妃嬪們入住。

1653年,清代的孝莊文皇後開始居住在慈寧宮,自此,這裏成為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的住所,以及太妃等人的隨居。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莊文皇後、孝聖憲皇後都先後在這裏居住過。順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為此,慈寧宮經常舉行為太後慶壽的大典。

不過,在道光之後,隨著清王朝走向沒落,國庫空虛,當時的孝和睿皇後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慈寧宮才逐漸失卻往日的輝煌。

此外,慈寧宮主要還是為太後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後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後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旁注]

雙交四椀菱花槅扇 又稱格門,由立向的邊挺和橫向的抹頭組成木構框架。抹頭又將槅扇分成槅心、絛環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個槅扇高度的3/5,由欞條拚成各種圖案。欞條分內外兩層,中間糊紙、夾紗或安玻璃。室內槅扇多采用夾紗做法。。

坎牆 是指一種類型的不高而且不承重的矮牆。在我國老式的建築中,大房間裏麵的半截牆麵,上部是檔次不同的裝飾性隔斷,下部牆麵就是“坎牆”。“坎牆”雖然不承重,但是現在樓房的“坎牆”是結構的一部分,對樓房受力的分布,對陽台的安全,不是可有可無的部分。

朱祐杬 (1476年~1519年),明憲宗第四子,生母宸妃邵氏。1487年7月30日受封興王。他的兒子朱厚熜當上皇帝以後,加封他為興獻帝,廟號睿宗。之後,他墳也相應按帝陵規製升級改建,即後來的明顯陵。

[閱讀鏈接]

在清代,慈寧宮曾經出現過一段有趣的景象,就是這裏成了太後們不敢住的太後宮,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清代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孝莊皇太後曾在慈寧宮居住至去世。此後的太後、太妃們都覺得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後宮。

孝莊在清代早期威望極高。康熙皇帝極為孝敬自己的祖母,孝莊得病時,這位不信神的皇帝曾祈求上天,讓自己減壽換得祖母康複。

孝莊75歲時去世,康熙悲痛欲絕,將棺槨停放於慈寧宮,並想就此將慈寧宮改為孝莊停靈的享殿,隻是被眾多大臣勸阻,認為沒有這樣的規製,最終隻好作罷。但慈寧宮此後畢竟是鮮有人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