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4(2 / 3)

與門相對後簷設鍋灶,作為殺牲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寧宮的東端兩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兩門,西門裏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麵各繡神態各異的100個頑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豔奪目。

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裏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隻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3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

東暖閣為敞兩間,前簷通連大炕一座,後簷落地罩木炕每間一座,落地罩上麵仙樓兩間。據康熙四年禮部奏折,內有“……今奉太皇太後懿旨,中間合巹與神幔甚近。

首間次間雖然間隔尚是中宮之正間內北炕吉”,顯然,中間即指正中有“坤寧宮”匾額的一間,首間即指有煮肉鍋灶的一間,次間的北炕,是指東暖閣靠西邊的落地罩炕而言。

在這個炕的範圍內,有紫檀雕龍鳳炕幾兩張,紫檀雕龍鳳雙喜字桌燈兩對,紅呢炕罩一件,黃氆氌炕墊一件等物品。

前簷大炕東西牆上,還有兩幅清朝畫家蔣廷錫和顧銓的畫、案上的白玉盤、琺琅爐瓶盒、紫檀木嵌玉如意、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鏡、雕漆痰盒、竹帚,以及牆上掛的鑰匙口袋等。自道光至宣統,一直是這些擺設,它們都是乾隆年間製品。

在炕沿鼻柱的大銅釘上,還掛著一份弓箭撤袋,雖則不是為了實用,但和坤寧宮的很多從生活實用品變成的象征性陳設品是協調統一的,因而還是擺上去。

雍正皇帝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後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這也是皇帝皇後的重要職責之一。在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後進行的,而且地點就在坤寧宮中。

滿族的居住設計有著不同於漢族的特色,根據滿族傳統風俗,住房一般為西、中、東3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麵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

由於滿族人以西為上,故西牆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為大,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

由於以上的原因,在順治十二年,清朝對坤寧宮進行了改建,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麵設大鍋3口,為祭神煮肉用。

自此以後,坤寧宮就成了專門的祭祀場所,也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

[旁注]

內大臣 我國古代官名,清代僅次於領侍衛內大臣的侍衛親軍統領,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另有散秩大臣若幹人。協助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統率侍衛親軍,衛護皇帝,地位頗為尊崇,以八旗中鑲黃、正黃、正白旗中選拔侍衛,由內大臣協助領侍衛內大臣統率。

盛京 是後金都城,即今遼寧省沈陽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直欞吊搭式窗 是直欞窗的一種。主要以豎向木欞條組合而成,上、下兩端與中腰部安橫撐,橫腰通常用3條,俗稱“一碼三箭”或“一碼三槍”。上部邊框出頭構成兩側軸,由下部開啟,再用掛鉤支吊,故稱“吊搭窗”。

蔣廷錫 江蘇省常熟人。字揚孫,一字西君,號南沙、西穀、青桐居士,1703年中進士,雍正年間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

薩滿教 一般認為,薩滿教起於原始漁獵時代。薩滿教的理論根基是萬物有靈論。但是,直至各種外來宗教先後傳入之前,薩滿教幾乎獨占了我國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壇。它在我國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間的影響根深蒂固。

索尼 (1600年~1667年),滿族,赫舍裏·碩色之子;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輔政大臣,一等公爵,滿族赫舍裏氏先祖之一。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因為索尼父子及赫舍裏·碩色兄弟皆通曉滿語及蒙、漢文字,特命赫舍裏·碩色與赫舍裏·希福一起在文館做官,賜號“巴克什”。

[閱讀鏈接]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麵闊9間,原來是正麵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

清代重建時,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照滿族的習俗,將正門開在偏東的一間,改菱花格窗為直條格窗,殿內西部改為三麵環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內外裝修都不同於其他宮殿。

以舉辦宴會而聞名的乾清宮

1722年,康熙帝69歲了,為了預慶自己即將滿70歲,這年正月,他在紫禁城的乾清宮前庭院舉辦了一場空前盛大的宴會。

因宴會人數太多,此次宴會分兩場舉行:

第一場是在正月初二,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文武大臣官員,在職的、離退休的、退斥的,年齡在65歲以上者,共680人,在乾清宮前宴會。康熙請來了各地諸侯、貝勒、貝子、公及閑散宗室成員出來為老人們授爵勸飲,分發食物。

第二場是在正月初五,漢文武大臣官員,在職的、退離休的、退斥的,年齡在65歲以上者,共340人,在乾清宮前宴會。

以上兩場共有1020人參加這次盛宴。在第二場宴會上,康熙帝賦七言律詩一首,並命參與宴會的滿漢大臣官員作詩相和,以詩來紀念這場宴會,題名為《千叟宴詩》。

為此,後人們又把這次宴會稱作“千叟宴”。這首禦製的《千叟宴詩》如下:

百裏山川積素妍,古稀白發會瓊筵。

還須尚齒勿尊爵,且向長眉拜瑞年。

莫訝君臣同健壯,願偕億兆共昌延。

萬機唯我無休假,七十衰齡未歇肩。

在康熙帝舉行這次“千叟宴”時,他12歲的小孫子弘曆作為皇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千叟宴宏大的場麵給幼小的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年後的弘曆成為了清朝的第六任皇帝,也就是乾隆帝。乾隆繼位後,也想要和自己的祖父一樣,辦一場盛大的宴會,於是,在他年滿75歲時,為了紀念他繼位50周年,他也在紫禁城的乾清宮前院舉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

這樣一來,這個由兩位帝王舉行宴會的地址乾清宮由於得到了帝王們多次青睞而顯得重要起來。

那麼,這乾清宮到底在紫禁城內的什麼地方?它又是一座什麼樣的建築呢?

其實,這裏是皇帝的正寢居所,它和紫禁城內的另外兩座建築交泰殿和坤寧宮共同組成了故宮建築的後三宮。這三宮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它們在建築風格上明顯不同於故宮內的外朝三殿。

故宮內現存的後三宮位於外朝前三殿後的中軸線上,是故宮內廷的中心建築。此建築區域以門廡相圍,平麵呈矩形,南北長約220米,東西寬約120米,占地麵積26000平方米,房屋420餘間。

整個後三宮區南起乾清門前的廣場,門內高兩米的台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廡正中為通往禦花園的坤寧門。

這裏的乾清門廣場是紫禁城前朝與內廷的分界,南麵接三台,北麵是第二大宮門乾清門,東麵的景運門與西麵的隆宗門是進入內廷的重要門禁。門內廣場兩側設有軍機處、蒙古王公值房、九卿房以及侍衛值房等。

乾清門內就是後三宮區的第一個院落乾清宮。此殿於明代永樂年間建成,後來曾數次遭焚和重建。現存的建築是清嘉慶皇帝在1798年重建的。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裏接見外國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