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5(2 / 3)

這一天,寧壽宮皇極殿的場麵異常的莊嚴、宏大。皇極殿簷下,陳設著中和韶樂;寧壽門內,陳設著丹陛大樂。殿內,陳設王公、一二品大臣席位;殿廊下,布設朝鮮等藩屬國使臣席位;殿外階下,是參與千叟宴的老人的席位。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坐上了皇極殿的寶座。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的耄耋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麵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心滿意得。

在宴會的過程中,從內心生發出來的喜悅使平時嚴厲的乾隆帝充滿了溫情,他召請王公一品大臣與宴會中90歲以上的老叟到禦座前,親自賜給他們禦酒。

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行酒;皇宮侍衛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

在老人席位中,有兩位分別為106歲和100歲的老人熊國沛和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的宴會,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升平人瑞”,並賞給他們六品頂戴。

老人中,還有很多年滿90歲的,乾隆賞給他們七品頂戴,以表示自己對老人們的尊敬。

宴會結束後,乾隆帝又與宴會人員即席賦詩,這是我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致。這一次宴會後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

這次千叟宴結束後,乾隆帝正式以太上皇身份入住寧壽宮。

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建築群,是專門為乾隆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的,它位於紫禁城內內廷東部,是在順治帝時期修建的建築上於1772年改建而成的,共由東、西、中三路建築群組成。

其中,中路建築群由九龍壁、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和景祺閣等組成。

西路建築群由衍祺門、古華軒、矩亭、抑齋、遂初堂、旭輝庭、碧螺亭、雲光樓、三友軒、符望閣、倦勤齋和珍妃井等組成。

東路建築群由暢音閣、扮戲樓、閱是樓、慶壽堂、尋沿書屋、景福宮、佛日樓和梵華樓等組成。

寧壽宮建築群內的九龍壁,位於寧壽宮內的皇極門外。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麵琉璃影壁,為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簷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鬥栱。壁麵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

壁上9條龍以高浮雕手法製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麵0.2米,形成很強的立體感。

從九龍壁進入,便是寧壽宮建築群的皇極門,這是故宮內廷外東路寧壽宮區的正門,建於1771年。

皇極門前有東西狹長的小廣場,其西側為錫慶門,西出不遠即景運門,東側為斂禧門,東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方向便是九龍壁。

皇極門北與寧壽宮內的寧壽門相對,過寧壽門為皇極殿,皇極殿後是寧壽宮,這種門殿交錯的獨特布局是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形成的。

皇極門形製獨特,製作精美,兼有門的形式與壁的特色,恰到好處地承轉了南麵九龍壁和北麵寧壽門的建築風格,堪稱“紫禁城內琉璃門”之冠。

寧壽門是寧壽宮建築群的第二道宮門。這一區域原為明代一號殿舊址,1772年改建寧壽宮建築群時,成為為寧壽宮區宮門。

寧壽門建於漢白玉石台基上,中設丹陛,三出階,左右置有鎏金銅獅各一隻。此門為屋宇式建築,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麵闊5間,進深3間。

前簷正中3間建為敞廳,兩梢間下砌檻牆,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檻窗各4扇,中安方格風窗。兩側山牆接八字影壁。後簷以金柱為界,明間和左、右次間設門,兩梢間以牆封堵,牆為素麵飾砂綠邊。門內設高台甬路與後麵的皇極殿相連,周圍飾有欄板。

皇極殿為寧壽宮區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1689年,初名寧壽宮。此殿原為工字殿。1771年將其前殿改建為皇極殿,原有匾額移至後殿,並改稱後殿為寧壽宮,並在寧壽宮區最南端添建皇極門。

皇極殿位於寧壽宮區中軸線前部,與後殿寧壽宮前後排列於單層石台基之上,其造型與乾清宮相仿。大殿坐北朝南,麵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製。

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前簷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殿門,餘各次間下砌檻牆。後簷明、次間辟為殿後門,可達寧壽宮,餘各間砌牆。

殿中4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寶座,品級僅次於太和殿。殿內左置銅壺滴漏,右置大自鳴鍾,製作考究。

這裏是乾隆皇帝退位後臨朝受賀之地。

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這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禦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簷六角亭,亭身每麵鐫篆體壽字各三。

石座中心有鑄鐵膽,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則改立燈杆於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實例,現在這裏僅存其基座。

大殿建於青白石須彌座上,前出月台。禦路與甬道相接,直貫寧壽門,四周通飾漢白玉石欄板。月台左右及甬道兩側各設台階。殿兩側為垂花門、看牆,分別與東、西廡房相接,將院落隔為前後兩進。廡中開門,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

皇極殿後麵的寧壽宮建於單層石台基之上,台基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牆。宮殿麵闊7間,進深3間,單簷歇山式頂。

簷廊柱枋間為鏤空雲龍套環,枋下雲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簷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麵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牆,上安直欞吊搭窗。

餘各間均為檻牆、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後簷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4扇,餘各間砌牆。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

迎門一間後簷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臥室,後簷設仙樓,東山牆辟門,可通廡房。

寧壽宮兩側建廡房及南轉角與東西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於南數第三、第六間開門。殿後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所用。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

寧壽宮後麵的養性門為寧壽宮區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三進宮殿的正門,門內各殿是乾隆退位後的休養之地。

養性門麵闊五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中三間開門,前有漢白玉石欄杆,金龍合璽彩畫,慈禧居住寧壽宮時,改為蘇式彩畫,現存的為修複後的金龍合璽彩畫。門外有鎦金銅獅兩座。大門兩側背後有綠色琉璃照壁和角門。

養性門的造型與乾清門、寧壽門、慈寧門相仿,但體積略小,台基較低。

養性門內的養性殿為寧壽宮建築群後寢主體建築之一,始建於1772年,是仿製紫禁城內廷的養心殿建造。

此殿為黃琉璃瓦歇山頂,麵闊3間,每間以方柱支撐,隔為9間,前接卷棚抱廈4間。明間、次間開門,原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現為玻璃門窗,明間4扇,餘各兩扇。進深4間,室內隔為小室數間,曲折回環。

明間前後開門,中設寶座,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片金升降龍天花。左右置板牆與東西次間相隔,牆各辟門,對稱而設,門楣之上置毗廬帽。東暖閣分為前後兩組空間,前曰明窗,後曰隨安室,室東懸“儼若思”匾,皆為乾隆皇帝禦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