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性殿作為太上皇乾隆的寢宮,四麵牆壁上原為和璽彩畫。此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後,除墨雲室仍為和璽彩畫外,其他均改為蘇式彩畫。
寧壽宮建築群的樂壽堂在養性殿之後,是乾隆帝以此為退位後的寢宮,殿門前的左右木柱上有禦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此堂亦稱寧壽宮的讀書堂,始建於1772年,現存建築是1891年重修。1894年,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為寢室。
樂壽堂麵闊7間,進深3間,周圍廊。通麵闊36.15米,通進深23.20米,建築麵積839平方米。單簷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自地麵至正脊高18.7米。“樂壽堂”的匾額高懸於室內北部大廳北簷。
在樂壽堂後麵,還有和其在同一時期內修建的頤和軒和景祺閣,它們是紫禁城寧壽宮建築群中路的最裏麵建築。
其中,頤和軒麵闊7間,進深一間,為單簷歇山式建築。景祺閣為二層樓閣式建築,麵闊7間,進深3間,為黃琉璃瓦歇山頂。
現存故宮內寧壽宮西路建築群也被稱為寧壽宮花園或乾隆花園,建於1771年至1776年,總共花費了6年的時間才完成。
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麵積5920平方米,建築布局精巧,組合得體,是宮廷花園的典範之作。
花園分為四進院落,結構緊湊、靈活,空間轉換,曲直相間,氣氛各異。花園的結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古華亭,取這個名字的原因是這裏有一棵古楸樹。這樹至現在為止,已是第四代了,老樹枯死而複生,綿亙了4代。為了欣賞這棵樹,乾隆皇帝在樹的前麵蓋了個“古華亭”,還自題楹聯:
明月清風無處藏,
長楸古柏是佳朋。
穿過古華亭,便可進入乾隆花園的第二部分。這是個三合院,正廳叫遂初堂。
乾隆皇帝從25歲登基,做了60年的皇帝,至85歲退位,89歲死去。曆代帝王中在位這麼長久的皇帝沒有幾個人,這促使他更加致力於自己的享受,於是他用了很長時間修建這座花園。
當時正當乾隆盛世,他躊躇滿誌,就給庭院取了“遂初堂”、“符望閣”等這些顯示封建帝王雄才大略的名字。
從三合院退出來,打開旁門,走完一條狹長的甬道,就進入乾隆花園的第三部分。這裏有聳秀亭、延趣樓、翠賞樓、符望閣等古老的建築。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假山頂上那座小亭子,亭子的5根柱子呈梅花形,亭頂的藻井、欄杆上的浮雕都是梅花圖案,亭頂用紫醬、孔雀藍兩色琉璃瓦築成,雖然有些褪色,看上去還是素雅別致。
亭頂上還有個石綠色的寶頂,上麵畫的還是梅花。小亭正門的匾額上還有乾隆禦筆親題的“碧螺”字樣。
乾隆花園共有建築物20多座,類型豐富,大小相襯,因地製宜,在平麵和立麵上采用了非對稱的處理,在製度嚴謹的禁宮之中,尤其顯得靈巧、新穎。因此,可以說,此花園是“宮中苑”或“內廷園林”的精品。
在現存的寧壽宮建築群內,除了中西路建築外,東路還有暢音閣、扮戲樓、閱是樓和慶壽堂建築,這些建築群體共同構成了紫禁城內廷東部的建築群,它們的建成為老年的乾隆皇帝帶來了諸多樂趣。
清嘉慶初年,退位後的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住在寧壽宮,他在這裏繼續掌控了朝政3年,直至駕崩。從此,清朝正式結束了乾隆時代,我國曆史上的“康乾盛世”也終於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旁注]
九龍壁 是影壁的一種。即建築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為屏障的牆壁,俗稱照牆、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後就慣稱影壁。
高浮雕 指所雕刻的圖案花紋高凸出底麵的刻法,多見於筆筒、香筒,壽山石雕刻中也有采用高浮雕。高浮雕的因材施藝、因色取巧,在創作過程中至關重要。高浮雕是介於圓雕和薄意之間的技藝特性。高浮雕技法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於圓雕。
明間 建築名詞。即外間。一般比裏間大而敞亮。建築正中一間稱明間,宋代稱當心間。其左、右側的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9間以上的建築增加次間數。
雀替 是指我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梁枋的淨跨度從而增強梁枋的荷載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
鏤空 指在物體上雕刻出穿透物體的花紋或文字。它是一種雕刻技術。外麵看起來是完整的圖案,但裏麵是空的或者裏麵又鑲嵌小的鏤空物件。這種雕刻技術還被廣泛應用於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藝術雕刻領域,甚至果雕、麵粉雕也大量采用了這種雕刻技法。
蘇式彩畫 是一大類彩畫的總稱,它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一般用於園林中的小型建築,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門的額枋上。此畫源於江南蘇杭地區民間傳統作法,故名,俗稱“蘇州片”。故宮內蘇式彩畫多用於花園、內廷等處,大都為乾隆、同治或光緒時期的作品。
抱廈 建築術語。是指在原建築之前或之後接建出來的小房子。顧名思義,在形式上如同摟抱著正屋、廳堂。宋代管這樣的建造形式的殿閣叫“龜頭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廈”。
正脊 又叫大脊、平脊,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均有正脊,卷棚頂、攢尖頂、盔頂沒有正脊,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4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麵。
康乾盛世 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我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嘉慶帝 (1760年~1820年),全名愛新覺羅·顒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號嘉慶,1795年至1820年在位。在位前4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號施令,嘉慶帝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
慈禧太後 (1835年~1908年)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出身於滿洲鑲藍旗的一個官宦世家,鹹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取得朝政的實際控製權,成為清朝“無冕女皇”。
[閱讀鏈接]
在乾隆花園的小亭子匾額上,乾隆為什麼會題寫“碧螺”的字樣呢?
原來,當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巡撫宋犖把洞庭東山碧螺峰產的野茶貢給皇帝喝,康熙為茶葉取了個文雅的名字:“碧螺春”。乾隆以繼承自己祖父的事業為己任的,將小亭子取“碧螺”這個名字既有紀念他祖父的意思,又有取自江南名勝的意思。
另一方麵,“碧螺”是春天的名詞,梅花報春,取這個名字,既有皇帝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遐想,也有園林專家模仿南方園林勝趣巧妙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