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2
後宮之內突顯民族遺風
皇帝是無論如何也離不開女人的,皇宮中女人人數眾多,她們的住所也是非常華麗美觀的。如果說皇上是皇宮中的“一把手”,那麼“皇太後”的身份地位,讓皇帝這個“一把手”也會畏懼三分。
如何安置好皇太後,也是清朝皇帝要花心思考慮的問題。
頤和殿就是這樣一個安置皇太後的“別墅”。頤和殿位於東所內的第二進院內。這裏是皇太後居此期間接受朝賀之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西牆上原有乾隆禦書聯:
福凝東海增芝算,
祥擁西池長鶴齡。
表達對母親多福多壽的祝願。東所的“所”,是清代宮廷中對一些較小規模獨立居住院落的一種命名習慣。
當皇太後於此居住之際,東所裏要有許多禮儀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在皇帝於崇政殿接受群臣朝賀。
慶祝祭祀祖陵大禮告成的當天早上,皇帝要先率諸王公來到東所,太後升坐頤和殿內寶座,皇帝等上殿行三跪九叩頭禮,眾文武官員則在大清門外排班,在司禮官的導引下同時行禮,禮畢之後,太後回介祉宮,皇帝也回到西所。
這時候,眾王公官員在崇政殿前重新排班站位,再舉行朝賀皇帝的典禮,由此也可知皇太後地位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千百年來提倡的孝道的必然要求,即使身為皇帝也不能例外。
此外,在此居住期間,皇帝和隨駕前來的諸後妃、皇子皇孫,早晨和晚上都要到此給太後請安,有時還要陪著進膳,皇太後的尊貴地位可見一斑。
頤和殿建成後,有兩位皇太後來過此處,一位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於1755年隨皇帝東巡;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後,也姓鈕祜祿氏,是嘉慶帝皇後,但不是道光的生母。
因為皇帝東巡在盛京宮殿內住幾日就回北京,所以東所建成至清朝末年,皇太後在東所居住總共也沒超過半月。
介祉宮位於故宮中路東所的第三重院落中,建於1746年間,是供隨駕東巡的皇太後駐蹕的寢宮。
介祉宮寬5間進深7架房梁那麼多,前後廊硬山式建築,屋頂覆黃色琉璃瓦加飾綠色剪邊。前後簷牆明間設隔扇門,次間和稍間均設燈籠錦的支摘窗,台階南北明間處各一出踏跺。
室內中堂有乾隆禦題的“式訓徽音嗣,頤神景福綏”。西側4間為敞間,各間之間由雕花落地罩進行分隔, 西稍間沿山牆設炕,為皇太後休息和接受皇帝等人的問安之處。
東稍間用隔扇門圍合成封閉的寢房,沿北簷牆處設有漢族式樣的寶床,並掛以幔帳。宮後另有小園,未建屋宇,僅栽種花木,供太後休息和觀賞。
介祉宮從建成到清末,這裏隻有乾隆十九年和道光九年隨駕而來的兩位皇太後,總計居住時間10餘天, 其利用率遠低於西所。
鳳凰樓的地位和作用很特殊。鳳凰樓原名叫“翔鳳樓”,位於中路議政建築崇政殿之後,坐落在後宮區的高台之上,是進出台上五宮的主要門戶,為皇太極時期營建的早期建築之一,其作用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
鳳凰樓建在近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建築為三層三滴水歇山頂樓閣式樣,屋頂覆以黃琉璃瓦綠剪邊。平麵正方形,樓身麵闊、進深各3間,周圍出廊。
底層明間前後開設板門,作為進出台上五宮的主要出入口,南側有20多級的台階通往台下地麵。二三層建築四周設置圍廊勾欄,外簷由較通透的直欞支摘窗構成,僅南向明間開設4扇看起來像斧頭眼的孔隙的隔扇門。
此樓的樓梯並未設於室內,而是設於東西兩側的周圍廊內,由高台院內可以直接登上樓閣,不需要打開鳳凰樓的北門進入室內再登樓。
樓閣各層角柱內收,外形輕盈、挺拔,各層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與紅漆柱、窗、欄杆相映襯,頗為美麗壯觀。簷下的獸麵柱頭、寬厚雀替和直欞馬三箭的窗欞式樣等仍舊保持與早期粗獷古樸的建築裝飾風格一致。
鳳凰樓位於後宮高台上的南端,其功用之一是作為後宮的大門。由於建造鳳凰樓時皇太極剛即位,與中原的征戰尚未平息,自我防範的意識體現在建築中,形成了具有防衛、眺望功能的門樓形式。
加上高台四周設置的高牆和用以巡邏的更道,以及鳳凰樓底層設置封閉性很強的實牆和厚厚的板門,這些都增強了建築的防衛作用 。
台上五宮之所以叫“台上五宮”是因為,沈陽故宮的整個後宮建在高台之上,並高於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傳統和習慣。
滿族先人曾是一個以遊獵為主的山地民族,長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漸形成了代代擇高而居、把山寨首領的住宅建在地勢最高處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