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2(3 / 3)

閣名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取“溯澗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處盛世仍不忘祖先開基創業之艱難,兢兢業業治理國家。因此取名為“文溯閣”。

文溯閣的建築頗為奇特。它是在故宮的西路增建的。故宮西路的宮殿百餘間,主要布局卻是分為兩區,由南至北前部是嘉蔭堂、戲台,後麵是文溯閣。

文溯閣,的色彩與其他宮殿截然不同。一般宮殿殿頂都采用黃琉璃瓦綠剪邊及五彩飾件,而文溯閣用的則是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

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簷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他宮殿紅金為主的外簷彩飾迥然不同。

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它之所以采用黑色琉璃瓦為頂,是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碑亭頂為黃琉璃瓦,造型獨特。亭內立石碑一通,碑亭內石碑背麵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期主持編撰的百科全書。它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4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四庫全書結構嚴謹,是我國古典文獻中的珍貴遺產,對於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保留下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所以才專門修建文溯閣來收藏此書。

因為文溯閣裏的藏書數量很多,不太方便皇帝隨時取用閱讀,所以皇帝就特別修建了仰熙齋作為自己的禦書房,這個地方還是皇帝讀書吟詩的場所。

仰熙齋與文溯閣的功能關係比較緊密,在布局上通過高於院落的禦階和院周的抄手遊廊將仰熙齋與文溯閣相連,形成了西路圍合的又一組院落。

仰熙齋為麵闊7間前後廊硬山式建築,屋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僅明間前後各開4扇隔扇門,其餘6間均設支摘窗。建築通麵闊約23米,室內進深很小。仰熙齋的東西兩側還建有耳房兩間,作為侍從候傳之處。

東耳房與仰熙齋通過東盡間南向的小隔扇門聯係,西耳房則通過仰熙齋東山牆上的旁門之間聯係,通過院兩側的抄手遊廊取用書籍很是方便,即便在陰雨天也不會影響書籍的取閱。

清朝的皇帝對漢文化是很推崇的,所以他們很願意多花時間在讀漢學著作,對於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傳播,滿漢文化的融合等方麵,清朝的皇帝做得相當出色,皇帝對漢文化的認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族矛盾。

所以讓清朝的江山維持200多年。有了這樣的成績,估計也是和這兩所提供圖書閱讀的文溯閣和仰熙齋有著密切關係。

[旁注]

《四庫全書》 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獄”的背景下親自組織的我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10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4部,故名“四庫”。

抄手遊廊 其名字是根據遊廊線路的形狀而得名的。一般抄手遊廊是進門後先向兩側,再向前延伸,到下一個門之前又從兩側回到中間。在院落中,抄手遊廊都是沿著院落的外緣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時,胳膊和手形成的環的形狀,所以叫抄手遊廊。

範欽 (1506年~1585年)字堯卿,也稱安欽,號東明,明代著名藏書家,浙江省鄞縣人,1532年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

天一閣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占地麵積26000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

[閱讀鏈接]

乾隆皇帝為什麼會修四庫全書呢?很多人覺得乾隆帝是好大喜功,自己的江山治理得還算不錯,想著著書立說,給自己歌功頌德

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的。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時刻擔心自己的統治地位不穩固,所以要借修四庫全書之名來徹查當時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對朝廷是否有異心。

搜羅來的書籍中,凡是對統治者不利的一律銷毀。對於其中有異心的知識分子實施殺戮。這才是修四庫全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