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3(1 / 3)

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3

不可或缺的戲台和瓷器庫

清朝的皇帝一般都有幾個愛好,讀書、看戲、收藏古董、把玩瓷器,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愛好。

嘉蔭堂是皇帝和後妃們賞戲和筵宴的地方,嘉蔭堂和戲台位於沈陽故宮西路的南半部,由南至北依次為扮戲房5間、戲台一座,東、西直廊各13間,嘉蔭堂5間。

嘉蔭堂主要是作為清帝東巡駐蹕盛京行宮時舉辦宴會和賞戲的禦臨之處。而嘉蔭堂正前方庭中即是戲台,為青瓦券棚頂式建築,半米高的台基座上共有圓柱12根圍成一戲台,麵積約為30平方米。戲台周圍嘉蔭堂、直廊和扮戲房構成了一個四麵封閉的空間,具有相當好的音響效果。

扮戲房,就是演戲時的“後台”,室內北牆原有通往戲台的上下場門;右邊一般為上場用,所以名為上場門,常在門上有“出將”兩字;左邊一般為下場用,所以名叫下場門,常在門上有“入相”兩字。

九龍口是靠舞台的右後方中心點。演員出場邁幾步到這個位置總要停一下做個亮相。大概由於這是個重要的位置所以叫做九龍口。

而靠舞台左後方與九龍口相對稱的一個位置,演員常在下場到這個位子,再變換一個動作下場,有稱為“白虎口,但這個名稱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內場、外場是指舞台上桌子前後區域,桌子前麵為外場,桌子裏麵為內場。由於內外有別,如歸位入座時就有不同的調度程式。

扮戲房兩側以北各有直廊13間,東側西向,西側東向,直廊南北分別與扮戲房、嘉蔭堂的兩山牆相接,此乃清代皇帝賜宴賞戲之時王公大臣等設座之處。

據史料記載,清朝宮中看戲之風盛行,在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以及皇家園林頤和園等處都建有戲台。

因為當時的宮廷內的娛樂休閑活動實在是太少了,皇上和後宮妃嬪們閑來無事,隻有找一些戲班子進宮唱戲來打發時間。

清嘉慶皇帝兩次東巡盛京,曾在嘉蔭堂及戲台舉行宴會,與文武百官共同賞戲。

清代的皇帝很喜歡我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皇帝都喜歡收藏古玩字畫,這就需要有專門的地方來儲存和保管這些寶貝。

在崇政殿前院落東西兩側,對稱布置一座式樣相同的二層樓房,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是1746年至1748年,在原來的西側銀庫和東側庫房的位置重建而來。兩閣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藏珍貯寶之處。

兩閣均為麵闊5間,進深4間9架椽,青瓦硬山頂二層樓房,設前後廊,一層後簷廊被實牆圍入室內,僅明間設隔扇門,前簷明、次間設隔扇門,稍間設檻窗;二層殿身前後均設門窗,隔心式樣為斧頭眼。

建築簷下檁枋上飾以藍綠色調的旋子與和璽混合型彩畫。閣身位於低矮的4級台基上,閣前台基3出踏跺,閣後明間一出踏跺。

從簷下的裝飾彩畫和檻窗的形式以及隔心的斧頭眼式樣,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是儲藏類的次要建築,但因其所處的位置以及貯存物品的重要性, 在建築的裝飾上也運用了些許體現等級的手法。

在飛龍閣和翔鳳閣之後, 各有一座麵闊7間前簷廊二層硬山頂建築,是由乾隆帝主持修建的,這些房子是皇帝專門儲存瓷器的瓷器庫,也叫“七間樓”。

乾隆帝在增建東、西所行宮時,在原來非對稱的兩座樓基礎上改建而成對稱布局的。建築裝飾風格比較樸素,青磚青瓦,板門方窗,窗欞與欄杆均直欞無變化, 而且沒有描龍繪鳳的彩畫和雕刻裝飾。

東西七間樓內存放的物品,雖不像飛龍閣、翔鳳閣所貯那樣種類繁多,價值珍貴,但也都是皇帝東巡期間使用或由北京專門送往這裏的宮廷文物。東七間樓的主要藏品是大約10萬件清宮瓷器。

其運來沈陽故宮的時間是1779年。 當時因為北京宮殿瓷器庫存過多,而且品種比較單調,所以皇帝命將庫存的瓷器移送熱河行宮。這批瓷器到達沈陽後,便存放在東七間樓中,直至清末。所以從那時起,這座樓也被稱為“瓷器庫”。

[旁注]

駐蹕 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皇帝後妃外出,途中暫停小住;第二層意思是皇帝出行之前需要清除道路上的障礙。一般要黃土墊道,淨水潑街。清理路段,由皇家衛士開道。

頤和園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始建於1750年至1764年。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吸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占地約290公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熱河行宮 也就是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穀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是清朝皇帝的夏宮,始建於康熙年,建成於乾隆年,曆時89年。山莊以樸素山野氣息為格調,取自然原景本色,吸收江南水秀風光,而建成山中有園,園中有山的獨特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