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府衙——葉縣縣衙
葉縣縣衙位於河南省葉縣東大街,始建於1369年,是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築。
葉縣明代縣衙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縣衙坐北朝南,占地16848平方米,是一座五品縣衙。整座建築由中軸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三堂、獄房、廚院、知縣宅、大仙祠、虛受堂、思補齋等建築。
葉縣縣衙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唯一由五品縣令任職的縣衙
葉縣縣衙建築群落布局合理、規模宏大,建築形式融合了我國南北建築的風格,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律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葉縣縣衙始建於1369年。1858年,均有重修。
根據我國古代的官製,知縣一般都是七品官銜,而葉縣知縣卻是五品縣令。這是何故呢?
按照我國明代體製,全國的屬縣分為上、中、下三等。葉縣地域寬廣,由漢代的葉縣、昆陽、紅陽、舞陽四縣和犨縣的部分區域組成。當時的葉縣,每年上繳稅賦10萬石以上。
加之根據畿、望、緊、赤的條件,葉縣地處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縣令多是由同知銜的五品官來擔任。因此,縣衙的規格也比一般的縣衙規格要高。
後人在對縣衙進行全麵修複時,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較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修複後的縣衙由大堂、二堂、三堂及所屬的東西班房、六科房和東西廂房以及監獄、廚院、知縣宅、西群房、虛受堂、思補齋、南北書屋、後花園、大仙祠等,共41個單元、153間房屋,是目前我國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衙署。
葉縣縣衙存有1000多件文物,其中有70多件文物屬於全國僅存的稀世珍寶。
據曆史資料記載,葉縣在曆史上雖設過漢廣、建城、襄州、南安、仙州、葉縣、昆陽、仙鳧、舞陽、汝墳、河山、紅陽等府、州、縣級機構20多處,但始終是以昆陽和葉縣兩縣為主。唐代合並葉縣、昆陽二地為葉縣時,縣治在後來的舊縣村。
據後來在葉縣舊縣村出土的996年的石涵記載,當時舊縣村為葉縣治所。
清同治《葉縣誌·建置·城池》有今葉縣“始建於北齊阜昌七年”的記載,這讓後來的續誌者總是墜入謎團。在北齊國號上查年號,不能查出這個記載。
實際上,阜昌年號是金太宗完顏晟攻占中原的稱號,其時,金太宗為穩定人心,於1130年封漢人劉豫為傀儡皇帝。劉豫建國號齊,年號阜昌。當時南方戰事連綿,金人為方便管理,將處於南方戰場邊緣的葉縣縣治由舊縣村遷到了今縣城。
因劉豫為偽政權、金人的兒皇帝,後人恥之,不肯以其年號記事。據各種資料分析,當時的葉縣縣治地址就在現在的縣衙一帶,中軸線在現在的縣衙東側。
據《河南通誌》記載,現在保存下來的葉縣縣衙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縣衙大門下原有明代天啟年間,時任葉縣縣令的王者佐修葺縣衙的二堂碑記,但這個石碑於在後來被毀。
明嘉靖的《葉縣誌·公署》中,對葉縣縣衙的方位、主要建築設施都有詳細的記述:
葉縣治,在城內東。正堂、幕廳、架閣庫在堂西,庫樓在幕廳前,諸吏房在堂前左右。戒石亭在儀門內,鼓樓在儀門外,衙神廟在鼓樓內,東鑾架庫在鼓樓內西。知縣宅在堂北,縣丞宅在堂東,主簿宅在知縣宅東,典史宅在儀門東。
吏舍有二區:一在典史宅南,一在獄南。獄房在堂西南,廄房在堂西北。申明亭在門外東,旌善亭在門外西。
這種建築格局雖然屢有調整,但總體布局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幾百年以來,葉縣縣衙屢經戰火和兵災,曆任職官也不得不經常增修或重建部分設施。
[旁注]
五品 220年,當時的魏國由侍中尚書陳群負責製訂了“九品官人之法”,這就是有名的“九品中正製”,把被選的官員按其家世、才能、道德修養,由高至低分成9個品級。正五品是我國古代官位的一個級別,屬於中級官員,一般是州級官員,如清朝的直隸州知州就屬於正五品。
石 古代計量單位,有兩種用法:其一為容量單位,10鬥為一石。其二為重量單位。在漢代,15千克為鈞,4鈞為一石。在秦代,一石等於109千克。在宋代,一石等於97千克。在唐代,一石等於53千克。至清代,一石等於28千克。
北齊 我國南北朝時的北方王朝之一。550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國號齊,建元天保,建都鄴,史稱北齊。曆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恒,共6位皇帝。577年被宿敵北周消滅。
金太宗 (1075年~1135年),姓完顏,名吳乞買,漢名晟。 1123年即位,在位12年。在位期間進行了經濟、軍事改革,並且他本人非常節儉。他下詔在女真舊地實行賦稅製,不得私役百姓。多次下詔敦勸農功和派遣使臣到各地勸農。
{閱讀鏈接}
在建築風格上,葉縣縣衙有著融南北建築風格為一體的獨特建築形式。由於葉縣地處中原地帶,葉縣縣衙的建築風格沿襲了我國北方地區對稱的庭院式建築結構布局,突出了我國北方地區乃至黃河中、下遊地區粗獷、端莊、古樸的建築特點。
此外,葉縣位於“南通雲貴,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受南、北方經濟及文化交會地域的影響,該建築在木作、磚雕技術等方麵又融入了南方建築工藝精巧、細膩的部分特點,為研究我國古代南北建築流派的特點及變化規律提供了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