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實際上,這種沒有任何法律約束的碑刻,隻是一紙空文。它根本就擋不住一些官員對利益的強烈欲望,雖然曆代都有對貪贓枉法者的處罰,可貪贓枉法者依然很多。
在二堂屏門上方有金字大匾“清慎勤”。“清慎勤”出自宋代呂本中,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親筆禦書,敕令懸掛於全國各府、州、縣。為的是匾聯互為映襯,時刻警示衙署工作人員,為公應清廉勤勉。此外,還有“清慎勤”出自清康熙皇帝禦書一說。
有了明鏡高懸、清慎勤,自然就有了三堂匾額“清如鏡水”。但這匾額,能照出官員的外在,卻很難讓他們是否言行合一。一些官員在這樣的匾額下看似清正廉明,也表現出愛民如子、不徇私枉法,但背地裏卻另一副麵孔。
衙門楹聯用以明誌。楹聯本是一種文化,但放在縣衙裏,就成了一種很特別的文化,即政治文化。
明朝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視和倡導發揚中國文化,楹聯藝術是其中一項,他倡導楹聯藝術,開一代風氣,對明代乃至其後楹聯發展有很大作用,被稱為“對聯天子”。
衙門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跟風楹聯。但其自身的特點,又使衙門楹聯有著自己的特色。
無論做得怎樣,無論如何貪贓枉法,表麵上,古代官員是十分重視在百姓中的口碑的,貪了也喜歡落個“廉潔奉公”的美名。如何獲得這樣的美譽?借助楹聯這種獨特的文化來表白自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晏子春秋·雜下》中指出,廉潔是當官執政的根本大事,“居官之所侍者在廉”,由於曆朝重視,清正廉潔逐漸演變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文化,並作為道德範疇為人們廣泛接受。統治者為了達到安邦興國的目的,都十分重視這樣一種道德文化教化人的功能。
葉縣縣衙的大門楹聯為: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己溺人饑己饑。
此聯是由清代官吏歐陽霖所做。當時歐陽霖做這副對聯就是為了提醒自己,既然做了百姓的父母官,就要關心百姓痛癢疾苦,就要光明磊落,敢負責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應該說,歐陽霖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按葉縣有關記載,歐陽霖在任6年,辦義學、修縣署、定八景、纂縣誌,為葉縣做了不少好事。
此外,在虛受堂和思補齋也都有楹聯。這兩個處所是知縣在受到上級表揚時麵對榮譽進行反思的地方,又緊鄰接待地方名流鄉紳的場所。
葉縣縣衙所有的建築前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令人讚不絕口。三堂兩側廊柱上有一副醒目而特殊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以有限的兩個字的變化來開啟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仿佛世界上一切可氣、可怒、可恨的情緒都隨著這有限的兩個字而融化了,多了一分恬淡和平和。
[旁注]
《左傳》 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我國古代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共35卷。漢朝以後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既是一部戰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學名著,相傳由左丘明著。
編鍾 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孟昶 晉朝尚書仆射,孟昶和二劉、何無忌等配合武陵王、毛璩平息桓玄篡位,官至尚書仆射。孟昶是品行高尚、守節盡忠的正直名臣,有很高的社會威望。
《晏子春秋》 又名晏子使楚,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晏子,名嬰。《晏子春秋》共8卷,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這部書多側麵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劉向 (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他的作品主要特色是敘事簡約,理論暢達。
宋哲宗 (1076年~1110年),趙煦,北宋第七位皇帝,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的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
康熙 (1654年~1722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熙兩字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閱讀鏈接}
關於三堂中間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不僅頗具哲理意味又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據說,這副對聯原本已經遺失,後人所知此聯是因葉縣的一位老先生。
據說,在20世紀初期,老先生隻有12歲,當時跟隨身為秀才的爺爺去縣衙見知縣。當時他親眼見過這副楹聯,爺爺硬是讓他背了下來。
這副楹聯究竟是誰的手筆?現已難查證,翻看葉縣曆代職官簡表,僅老先生來到縣衙的民國年間,葉縣就有兩任縣官,一任是鄧良才,一任是秦起忠,但即使是這兩人,是否就是他們的手筆?是否是前任的手筆?因無確鑿記載,後人已很難說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