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2(3 / 3)

在大雄殿前,有明代成化、萬曆,清代康熙、乾隆石碑5塊,表示該寺與當時皇室的關係。其中清康熙皇帝所賜的文字碑與無字碑相對屹立殿前,成為“空有碑”,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極具深意。

大雄殿中最早供奉的三世佛,為康熙年間所塑,後世多有重塑。三世佛即西側過去世迦葉佛,中間是現在世釋迦牟尼佛,東側是未來世的彌勒佛。這樣的組合供奉方式與常見寺院所供奉的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世界藥師佛組合完全不同。

佛是智慧之身,法性平等,所表達的合掌皈依仰慈悲,舉頭見佛生歡喜的精神完全相同。

在大雄寶殿,有一個乾隆時鑄造的青銅寶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鑄有佛教八供輪、螺、傘、蓋、花、瓶、魚、結等花紋,造型古樸大方,工藝精湛,是珍貴的藝術珍品。

在三世佛前,供奉有香、燈、瓶、爐等供具。這裏堪稱國寶的是在釋迦牟尼佛像前兩側,有兩支分別高4米和3米的明代長明燭,這是由整根檀香木雕刻而成的藝術珍品,上麵通體盤刻著明代所雕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

三世佛龕之背板上,裱貼有一幅高5米,橫長10米的紙本《勝果妙音圖》。這是清代畫家傅雯受乾隆皇帝諭旨為皇太後祝壽所繪所作的指頭畫,被稱為“指畫之最”,堪稱國寶。

這幅描繪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巨幅圖畫,畫麵的中央是本師釋迦佛,畫麵上,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講經說法。佛的左右分別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另外有四大天王和眾多的菩薩、羅漢等。

在佛蓮花座前還有善財童子以及大鵬、迦陵頻伽鳥鳴和雅音,歡喜諦聽佛說,隨喜奉持佛陀所說真理。

在周圍,還有100多位弟子洗耳恭聽。有趣的是,聽眾中,還有我國的曆史人物關羽、關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這也符合我國當時“三教合一”的實情。

這幅作品原設於大內,後賜予宣南慈仁寺,後來流落民間,被廣濟寺購回,藏於寺內。

三世佛兩側,則陳列有明代銅鑄十八羅漢。

大雄殿後為圓通殿,供奉著觀音菩薩。因觀音菩薩廣大圓滿,聞聲救苦、救難,耳根圓通,故曰“圓通”。

殿中正座是大悲聖觀音菩薩像。西側一尊是元代銅觀自在菩薩;東邊一尊是明代多羅菩薩,即藏傳佛教所稱的度母。

圓通殿東邊牆上有延生普佛紅色牌位,為信眾消災解厄、普佛祈求;西邊牆上有黃色往生牌位,是專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設立。

第三進院落就是藏經樓,因為曾經從北京靈光寺出土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暫存廣濟寺藏經樓,故又稱“舍利閣”。

閣下是多寶殿,多寶殿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殿正中供奉著3尊明代鑄造的銅佛像,兩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櫃中陳列著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日本、印尼、越南、美國等地區佛教界來訪人士贈送的珍貴禮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寺院的最後一進院落,裏麵庭院的正中漢白玉石座上安放著古銅色、也稱鱔魚青色的方缸,據說這是北京城內唯一一座明代方缸。方缸內盛滿黃土,夏天時會有蓮花盛開。

寺廟的西北隅,有一座建於1678年的殿,內有漢白玉砌成的戒壇,戒壇高3層,是廣濟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築,也是北京城區唯一一座清代漢白玉戒台。戒台是傳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擔薪火相傳續佛慧命的作用。

廣濟寺珍藏的佛教經典十分浩繁,僅圖書室就有23種文字、10多萬冊佛教經典、著作,僅收藏的《大藏經》就有12種版本,是研究我國佛教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重要史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寺內還有1721年至1753年甘肅臨潭縣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經》,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貴文本。

[旁注]

雲遊 出家人要去到外麵交流和學習,以及覺悟和參透佛的博大精深。按照寺院的規矩,成為比丘僧以後就可以開示苦行,有所得者,回寺後可再受菩薩戒,受香疤於頂。受戒完畢,在監院領取身份的證件度牒,有了度牒意味著可以四處雲遊募化了。

伽藍殿 寺院道場的通稱,佛教伽藍神的代表形象。伽藍神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我國後世以三國關羽的形象作為伽藍神。

芥子納須彌 芥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須彌山”比喻巨大,以此勸世人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名利,事物是會轉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此句妙理深遠,至誠懇切,以對佛法的理解,勸人回複到自然本原的境地,從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善財童子 為文殊菩薩曾住過的福城中長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時,家中自然湧現許多珍奇財寶,因而取名為“善財”。但善財童子卻看破紅塵,視財產如糞土,發誓修行成就道業。他在普陀洛迦山拜謁觀世音菩薩,得到指點教化後亦示現成為菩薩。

指畫 又稱指頭畫、手指畫、指墨畫等,我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指以手代筆,蘸墨作畫。關於指畫的起源,一說指畫起於唐代張璪,繼於明代吳偉,成於清代高其佩。傅雯即師承於高其佩。

大藏經 佛教典籍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律、論。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圓寂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卷帙浩繁。

[閱讀鏈接]

廣濟寺曾經不慎失火,將正殿、後殿燒去大半,被視為鎮寺之寶的不少稀世珍品被焚毀,如明代《法華經》百餘部、國外進貢的白檀木釋迦牟尼佛立像、清聖祖康熙禦封的“鐵樹”、號稱“飽參佛定”“熟聞世道”的紫桐樹等,還有鮮為外界所知的明代陶製方缸、火成岩鐵井和七葉槐等3件鎮寺之寶也因大殿燒毀坍塌時被損毀。

後來,清代住持現明法師按明時的格局進行重修,建築規模比以前更加壯觀,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勝。圓瑛、喜饒嘉措、趙樸初、巨讚、法尊、正果、明暘大師等法門泰鬥、佛學巨匠,先後駐錫於此弘法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