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聖地——北京三山寶刹1(2 / 3)

1594年,由明孝定皇太後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並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餘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曾經賜名“龍泉寺”,明英宗曾經“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1686年,清代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

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並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禦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1692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這年秋到1694年夏,曆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餘間,使這座古刹又換新顏。

1697年,康熙皇帝二遊潭柘寺,並親手為山門額匾書寫了“敕建岫雲禪寺”6個楷體大字,寺名遂正式成為“岫雲寺”。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還作有《為震寰和尚題照》詩一首:

法像儼然參涅槃,皆因大夢住山間。

若非明錦當合法,笑指真圓並戒壇。

1698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並賜給潭柘寺12桶桂花和8杠龍須竹,這就是寺中著名的“金鑲玉”和“玉鑲金”竹。

1699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並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4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據說,康熙皇帝有一次來到潭柘寺時,看見大雄寶殿正脊的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這對鴟吻見了康熙帝,竟然躍躍欲動,大有破空飛走之勢。於是康熙皇帝就命人打造金鏈將它鎖住,而後又在上麵插上了一隻寶劍。幾百年後,這4條金光閃閃的吻帶依然完好如初。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曾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作有《潭柘寺》詩:

省耕郊外鳥聲歡,敬從祗林擁入鸞。

法苑風飄花作雨,香溪水激石鳴喘。

含桃密綴紅珠時,嫩籜新抽碧玉竿。

勝地從容駐清華,慈雲鎮日護岩巒。

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遊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琅五供一堂”。

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如他在《猗亭小詩》中寫道:

掃徑猗猗有綠筠,頻伽鳥語說經頻。

引流何必浮觴效,豈是蘭亭修歧人。

1744年,乾隆皇帝還把禦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清代嘉慶皇帝也像其前輩一樣,崇信佛教,他也曾到潭柘寺進香禮佛,遊玩賞景,曾作有《初遊潭柘岫雲寺作》五言詩一首:

西山古潭柘,今日徑初由。

問景層層妙,入門步步幽。

春輝在峰頂,老樹倚階頭。

禮佛參心性,聽泉泯去留。

璿題標上界,神物護深秋。

花雨諸天淨,圓光萬象周。

一宵亦舊業,中道勉前修。

汲汲離佳境,隨雲出岫遊。

潭柘寺經過數次維修和擴建,寺院建築規模龐大,錯落有致。其整體布局嚴謹有序,不愧為皇家寺院。

潭柘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3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後宮等;西路曾有愣嚴壇、戒台和觀音殿等。

此外,還有位於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禦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三樓四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兩棵古鬆,枝葉相互搭攏。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了牌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山門正中券門上方匾額“敕建岫雲禪寺”出自康熙之手,山門兩側紅牆嵌有醒目大字,左為“佛日增輝”,右為“法輪常轉”。

天王殿殿中供奉彌勒像,背麵供韋馱像,兩側塑有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

天王殿前,有“潭柘二寶”之一的寶鍋,是一口銅鍋,直徑1.80米、深1.1米,為和尚們炒菜專用鍋。在東跨院北房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10石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

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天王殿兩旁為鍾鼓樓,後麵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建築,麵闊5間,上下簷懸有禦賜金字大匾,上簷為康熙手書“清淨莊嚴”,下簷為乾隆手書“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釉彩碧綠斑斕,造型生動,高2.9米,僅比紫禁城太和殿上的正吻小0.5米,在北京古建築中位列第二大。鴟吻海口大張,銀牙淩翹,其前後兩側各盤曲有一條“S”形金龍,金龍為鮮亮的金黃色,鑲嵌在橙黃色的琉璃大吻上十分醒目。在正吻兩側,各拴有一條長約兩丈的鍍金鎖鏈,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塑像後麵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木質漆金,雕刻精美。

據潭柘寺的寺誌記載,在大雄寶殿佛像前原有兩棵神奇的柱子,“每年春夏之交煥彩如新,人莫測其所以”,被稱作“自油柱”,奉為寺寶,不料1692年大殿失火,兩棵“自油柱”未能保存下來。

整座大殿寬大的月台圍以鏤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欄,中有一座大焚香爐,煙雲繚繞,為“潭柘十景”之“殿閣南蒸”。

大雄寶殿後麵就是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後有三聖殿,但這兩座殿都在後來被拆除,隻剩下兩棵高大的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

傳說這兩棵娑羅樹是明代由印度移植而來,已有600多年的樹齡。  據清乾隆年間《日下舊聞考》第105卷記載:

惟殿左銀杏大者一株,高十丈餘,圍約二丈餘,其旁複生小者三株,高數丈。寺僧雲,前一株生,適當聖祖臨幸時;後二株生,適當皇上臨幸時。

這兩株銀杏東側一株較大的被乾隆皇帝禦封為“帝王樹”,西側封為“配王樹”。此記載被廣大信眾傳說為帝王樹每逢清代的一位皇帝登基,必生一枝幹;每逢一位皇帝駕崩,其枝會自裂或與母幹合而為一。

潭柘寺隨地勢層層拔高,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閣頂大脊用磚砌成,大脊正麵鏤空雕出“遊龍戲珠”圖案,8條奮鱗揚爪的遊龍追逐著一顆光焰四射,向上升騰的寶珠,十分壯觀。

在大脊後麵,是雕刻著6隻展翅的彩鳳簇擁著一朵朵碩大的牡丹花的“鳳戲牡丹”圖。在大脊兩端的鴟吻上麵也雕刻有美麗的圖案,正麵是“飛龍戲珠”,後麵雕刻的“龍鳳呈祥”卻是一隻展翅飛舞的金鳳高翔在上,其下則是一條遊龍,金鳳高高在上,占據了整幅圖案的三分之二,是圖案主體,而遊龍則起一種陪襯作用。

毗盧閣簷下正中懸有乾隆禦匾“圓靈寶鏡”,殿內供奉五尊佛像,自東向西分別為:表示福德的南生佛;表示覺性的東方阿佛;法身佛即如來佛;表示智慧的西方阿彌陀佛;表示事業的北方不空成就佛。

閣前植有臘梅、探春、二喬玉蘭等名貴花木,殿兩側有“雲梯百尺”通往上層閣樓,是眺望寺容山景的最佳位置。

圓通殿和地藏殿在毗盧閣東,平行排列,兩殿之間有一座高大、潔白的僧塔,名為金剛延壽塔,由越靖王朱瞻墉建於1437,為石砌覆缽式塔,高17米,舍利塔後側牆壁上嵌有一塊刻石,這就是前麵提到的寺中最古老的石碑“金代詩碣”。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築有萬壽宮、太後宮等。

方丈院和行宮均在清康熙時修建,頗具江南園林之意境。行宮院建成後,康熙皇帝來住過數次,以後乾隆皇帝也駕臨住於此處。

行宮院中在方丈院東側,竹地之北有一綠琉璃瓦頂單簷四角攢尖亭式木結構建築名為流杯亭,坐北朝南,乾隆帝禦筆題額“猗犴亭”。

亭內地麵為一巨石,地麵刻出彎彎曲曲的十餘厘米的水槽,深約三寸,取自古代“三月三”“曲水流觴”的習俗。水道呈龍虎形花紋圖案,南側看是龍頭,北側看是虎頭。

此院中幽靜雅致,其中流杯亭北側的竹林最為奇特,係潭柘寺極為有名的翠竹。該竹高3米至5米,竹幹金黃色,每隔一節就有一道翠綠如玉的垂直線條,名“金絲掛翠”,即前麵提到的“金鑲玉”。

流杯亭南房後還有一片竹林,正和金絲翠竹相反,竹幹翠綠如玉,每個竹節前後交替各有一垂直金線,名“碧玉鑲金”竹,即前麵提到的“玉鑲金”。

據文獻記載,以上兩種竹原產我國成都,稱“金鑲碧竹”,後移植到浙江杭州一帶栽植。自1699年康熙皇帝賜給寺內以來,這些珍貴名竹已有300多年,但仍枝繁葉茂,成為潭柘寺一景。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是楞嚴壇、戒台大殿、藥師殿、文殊殿、觀音殿、祖師殿、龍王殿以及西南齋、寫經室和大悲壇三處自成係統的院落,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