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聖地——北京三山寶刹1(3 / 3)

楞嚴壇位於戒壇大殿南麵,是一座亭式重簷攢尖式木結構圓殿,建在八方形漢白玉須彌座上。兩層屋簷造型不同,下層為八方形,上層呈傘形,頂端為鎏金寶頂,因屬多麵型建築,故門與清王室成員書贈的額匾均多。

殿內有一座八方形的佛壇,為木架結構,高8.3米,直徑5.3米,每一側都鑲有玻璃窗麵,正中供奉楞嚴佛。楞嚴壇是過去寺中高僧講授《楞嚴經》和每年舉行盛大的“楞嚴會”的地方。

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台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3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

觀音殿位於西路建築終點,位於寺院地勢最高處。據說此殿專為安置妙嚴公主所建,曾有著名的拜磚。殿上高懸乾隆皇帝手書“蓮界慈航”匾,內供觀世音菩薩。明萬曆年間,住持達觀禪師曾命人在觀音殿中塑起元世祖忽必烈一家4口人的彩像。

祖師殿在觀音殿西側,因潭柘寺開山祖師華嚴禪師在此示寂,故此殿名為“祖師殿”。殿內掛有10幅潭柘寺住持僧人的畫像,每幅畫像都有一首讚詩,為入畫者歌功頌德。

龍王殿在祖師殿西,建製建小。但殿前廊上置有“潭柘二寶”之一的石魚,長1.7米、重150千克,看似銅,實為石,敲擊可發出五音。

據傳說,石魚原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了玉帝。後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天夜裏,急風暴雨,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說石魚身上13個部位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

潭柘寺的寺院外圍,分布著僧眾養老的“安樂延壽堂”以及煙霞庵、明王殿、涼亭、龍潭、海蟾石、觀音洞、上下塔院等景點,猶如眾星拱月。其中,最為傳奇的,是西觀音洞院內的一尊清代肉身佛。

在西觀音洞院內的東南角,有一條石砌甬道盤山而上,沿路前行不遠,又是一座小院,這裏就是老虎洞,原名菩提洞。洞內塑有“瘋魔和尚”因亮法師的肉身坐像,身旁右側塑有一隻俯首貼耳的臥虎。

“瘋魔和尚”法號因亮,河南省汝南府新蔡縣人,幼年在本鄉出家,1862年來到潭柘寺,受具足戒。據說在光緒年間,有一次恭王奕訢到潭柘寺進香,在山門前的懷遠橋上,被正從寺裏出來的因亮和尚衝撞了馬頭,將奕訢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因亮和尚衝撞了六王爺,因而不能再留在寺裏,於是他就住進了下塔院東麵的蠍子洞裏,並養了一隻雞和一隻狗與自己做伴。

因亮法師精通醫道,他長年在潭柘山、馬鞍山一帶行醫治病,並且兩次去過天津,行醫濟世40餘年,用針灸和中草藥救治好了無數的百姓,並且分文不取。因他修邊幅,性情怪異,貌似瘋顛,因而世人都稱他為“魔佛”、“魔王老爺”、“瘋魔和尚”,而其本名反而知者不多。

因亮法師直到晚年才又回到潭柘寺,就住在老虎洞裏,每日前來聽其講經和求醫問藥的善男信女不計其數。

據說在潭柘寺後的虎踞峰上有一隻老虎,時常下山傷害牲畜,後來受到寺內“瘋魔和尚”因亮法師的教化而棄惡從善,改吃素齋。它每日都伏在因亮法師身邊,聽其講經,中午跟隨因亮法師去寺中喝粥。

因亮法師圓寂後,此虎悲痛欲絕,不食不動,終日哭泣,5日後也死去了。

後來,寺僧在寺院內的龍王殿與一音堂之間,修建了一座殿堂,名為“魔佛殿”,將因亮法師的遺體經處理後,包上泥,塑成了一尊“肉身佛”,供信士弟子們祭拜供奉。

因為殿堂太小,殿前的地方又窄,每天從河北、天津以及附近數十裏前來祭拜魔佛的人成百上千,擁擠不下。潭柘寺決定整修因亮法師生前所住過的西觀音洞南側的菩提洞,用以供奉因亮法師。

因亮法師的信士弟子們得訊後,紛紛捐款資助,將“原洞疊石加高,前修抱廈並神路一段”,在洞內用因亮法師的靈骨作為支架,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因亮法師坐像,並在其身邊塑了那隻殉主而死的“神虎”。

潭柘寺演義千年佛教史,傳承曆代信眾願,成為了北京佛寺中地位殊勝的一道傳奇。

[旁注]

張仁願 (?~714年)原名仁亶,唐朝宰相、名將。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禦史,後任肅政台中丞,檢校幽州都督,兼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繼位後,他授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但不久又被任命為朔方軍大總管,沿黃河北岸修築3座受降城,向北拓地300餘裏。

從實禪師 我國後唐時期最著名的僧人。他曾在幽州城內的大萬壽寺以及潭柘寺內弘揚佛法。據1511年謝遷的《重修嘉福寺碑記》中記載,後唐時有從實禪師和他的弟子約1000在此地講法,後來圓寂後,被尊為華嚴祖堂。

華嚴宗 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我國十三宗之一。在判教上尊《華嚴經》為最高經典,並從《華嚴經》的思想,發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此派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

臨濟宗 禪宗南宗5個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門下分出,始於臨濟義玄大師。義玄從黃蘖希運禪師學法33年,廣為弘揚希運禪師所倡啟“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宗新法。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遂稱之為“臨濟宗”。

圓寂 佛教語。梵語音譯作“般涅槃”或“涅槃”。謂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以此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終目的。所謂圓寂,具足一切功德為圓,遠離一切煩惱為寂,德無不圓,患無不寂。最初這是可以稱為一種境界的.後來婉言僧尼死為圓寂。

姚廣孝 (1335年~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詩人兼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1352年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他是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此外,他在北京城的布局及建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永樂大典》 編撰於明代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我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震寰和尚 即震寰律師,震寰、名照福,孟姓,是清時潭柘寺欽命重開山第一代住持。最初依延禧寺名馳剃染,受具戒於廣濟寺的萬鍾律師,精進潛修,究求律學,聲望極高。他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康熙曾3次來到潭柘寺,並作詩稱讚震寰律師。

止安律師 清朝欽命潭柘寺第二代止安超越律師,名超越,王姓。1675於戒台寺道光和尚座下圓具,1676年任潭柘寺監院。止安律師生平奇跡很多,但他告誡讓徒不要向別人提起。他主持寺務不辭辛苦。止安律師於1702病逝,終年61歲。

鴟吻 也叫鴟尾、鴟吻或螭吻,是龍生九子中的兒子之一,好吞食。後來成為殿脊的獸頭之形,是用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按照我國五行的說法,鴟吻屬水,克火,因而將其放置在屋脊是為了鎮免火災。

阿難 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19歲時就因聰慧過人,記憶力強成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27年,跟著佛陀到各地傳道。他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據說他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

龍鳳呈祥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龍和鳳代表著吉祥如意,龍鳳一起使用多表示喜慶之事。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係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曲水流觴 我國古代流傳的一種遊戲。夏曆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遊戲非常古老,逸詩有雲:“羽觴隨波泛”。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並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三師”三師是得戒和尚、羯摩和尚和教授和尚。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於受戒前恭請之。“七證師”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

龍王 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古人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分別指: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欽、南海龍王敖潤和北海龍王敖順。

肉身佛 肉身舍利,是佛教一個特有的現象,是指修行到一定境界後,身體會與世不朽,永存世間,在佛教中認為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肉身舍利的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而在佛教中則指“全身舍利”。

[閱讀鏈接]

潭柘寺作為北京地區的古刹名寺,曆史上遊客雲集,香火極盛。從金代起,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平民百姓來此寺者數不勝數。特別是從明代之後,潭柘寺成了京城百姓春遊的一個固定場所。

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曆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曆經成百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潭柘寺主要有蘆潭古道、龐潭古道、新潭古道、門潭古道和潭王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