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聖地——北京三山寶刹2
馬鞍山下的戒台寺
智周大師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高僧,素以戒行見稱。他於622年在北京西郊馬鞍山下創建了慧聚寺,作為自己的隱跡之地。慧聚寺又稱會聚寺,就是現在戒台寺的前身。
唐末,慧聚寺多年荒廢中被嚴重毀壞。 到了遼代建都北京時,律宗高僧法均大師決心重振業已頹廢的慧聚寺,廣募資財,大興土木,於1069年建了一座菩薩戒壇。
1070年,新戒壇建成,開壇演戒,一時成為萬人向往的佛教聖地。遼道宗耶律洪基特意下詔授法均大師為崇祿大夫守司空。自此以後,慧聚寺的住持都與皇室保持著密切的來往。
慧聚寺坐西朝東而略有些偏北,是遼金時期寺廟麵東“朝日”的典型代表。之所以這樣,是為了將其中軸線直指35千米以外的北京城,可謂匠心獨具。
元代末年,慧聚寺連遭幾場大火,幾近全毀; 明代,慧聚寺進行了3次大修,並在明宣宗時重建。
1441年,明代的知幻大師又主持重修了戒壇大殿和戒壇,形成了成熟的後世寺院格局。戒壇完工後,知幻大師被推為第一代傳戒壇主師,並主持傳戒。
知幻大師生於1401年,俗姓劉,名道孚,字信庵,7歲時在南京靈穀寺出家,拜慶受和尚為師。1426年隨慶受大師來到北京。此後知幻大師出入宮禁之中,為皇室講經。
1434年,知幻大師為慧聚寺住持壇主,主持重修工作。明英宗皇帝為了能經常與知幻大師談論佛法,在北京城內居賢坊為知幻大師修建了一座下院,作為他進城後的住所。
1448年,慧聚寺正式改名為“萬壽寺”,但由於此寺以戒壇而著名,所以世人稱之為“戒台寺” 。
明嘉靖時期,從1550年至1556年,對戒台寺進行了曆史上最大一次由皇室組織的全麵修繕。
清康熙、乾隆兩朝也均對戒台寺殿宇進行過擴建,因此後世建築基本是明清時期建造的。
1685年,康熙帝巡視西山,在戒台寺駐輦,這是他第一次來戒台寺。他發現戒台寺周邊私挖濫采成風,廟宇破壞十分嚴重,於是降下聖諭並立碑為戒,令戒台寺周圍,禁止鑿山采石。這塊碑也被後人譽為“名山之護符,禪門之寶誥”。
此後,康熙帝又多次來到戒台寺,並為寺內題匾撰聯,大雄寶殿“般若無照”的橫匾和“禪心似鏡留明月,鬆韻如篁振舞風”的楹聯以及戒台殿內“清戒”匾額均出自康熙帝之手。
清代乾隆帝也曾多次來戒台寺賞玩,並留下多處墨寶真跡。大雄寶殿的“蓮界香林”、戒台殿內的“樹精進幢”兩塊匾額均出自乾隆皇帝之手。原千佛閣“智光普照”匾額、“金粟顯神光,人天資福;琉璃開淨域,色相憑參”的楹聯也是出自乾隆帝的手書。
戒台寺內最為聞名的古丁香,就是當年乾隆帝初遊戒台寺時為了給古刹增輝特命人從圓明園中移植而來。而且乾隆帝對於“活動鬆”更是情有獨鍾,且數次為其題詩,刻於活動鬆一側石碑上
從清代乾隆年間起,北京的一些民間組織,如地藏會、三元大悲會、大悲隨心經會、廣善米會、五顯財神會等在戒台寺內的空地上建起了一些小殿,如財神殿、娘娘殿、老爺殿、地藏殿等,使這座千年梵刹出現了一些民間信仰的神殿。
戒台寺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律宗寺院,寺內的戒台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戒台”之首,另兩座分別是福建泉州開元寺和江蘇寶華山隆昌寺。戒台寺的戒壇不僅因其體量最大而被尊為“天下第一壇”,而且還有著悠久的戒傳曆史。
清代時期,戒台寺曾出了一位活了128歲的“老壽星”,他就是明池上人。明池自16歲在戒台寺出家後,每日誦《藥師經》,晝夜不息。清光緒年間的戒台寺住持妙性和尚曾問過他:“為何日夜誦《藥師經》長年不斷?”
明池上人說:“常誦《藥師經》,可以享壽128歲。”
1890年冬天的一個半夜時分,妙性方丈在禪房中打坐,忽然聽見外麵有雜亂的腳步聲,連忙出去觀看,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卻什麼都沒有看見。心中還在疑惑,忽見明池上人居住的茅舍無緣無故著起了大火,妙性方丈連忙喊人救火,火滅之後,房中的明池上人已在火中坐化而去了。
事後妙性方丈查看了明池上人的度牒,屈指一算,原來明池上人果然活了128歲。
後來,愛新覺羅·載瀅曾對此寫詩讚曰:
寂寞夢香印,茅茨慧業精。
自修遂自了,無滅亦無生。
白首參經義,青蓮悟法程。
百年禪誦苦,千古智光明。
戒台寺有兩組建築群,其實有南北兩條中軸線,南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分布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遺址和觀音殿,多為明清時期擴建;而北中軸線上是戒台寺的特色所在,包括山門殿、戒壇殿、大悲殿及羅漢堂,是唐、遼金建築的主要分布區。
戒台寺很特別的是其山門殿處於一座四合院之中。四合院式的建築格局在明代就已經形成了。
四合院式建築以先天八卦而設計,西北為艮卦,艮為山;東南為兌卦,兌為澤,因而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上,取“山澤通氣”之意,並稱之為“吉門”或“財門”。東北方向為震卦,是次好方向,必要時也可以開門。
對此,戒台寺的山門根據當時的習俗,建起了外院,並在南北兩側外院牆上按照兌卦和震卦的位置分別各開了一座門,即南配門和北配門,並在北配門外又開辟了大鍾院,而南配門因有吉位財門,故成為了出入寺院的主要通道,從此形成了山門殿需由左側南配門進入的格局,戒台寺也就沒有了正門。
戒台寺尤以鬆樹出名,活動鬆、自在鬆、九龍鬆、抱塔鬆和臥龍鬆,合稱“戒台五鬆”,它們各有風采。
“ 九龍鬆”是一棵白皮鬆,巍然屹立在戒壇院的山門前。此樹在唐武德年間種植,至今已有1300多年。它高達18米,直徑2米有餘,主幹分成9股,白色表皮上遍布褐色斑點,像是斑駁的龍鱗。九龍鬆一幹分九枝,直指藍天,宛如9條銀龍守護著戒壇,故名。
山門前方有3座遼元時期的經幢,尤其是元代經幢,有一組八人的樂隊浮雕,各個袒胸赤足,手中拿著笛、簫、排笙等樂器,造型皆為西域印度或尼泊爾樂師的形象,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山門殿為南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堂。兩側與院牆相連,左右各有一個旁門。殿前有石獅子一對,並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萬壽寺戒壇碑記。”
山門殿麵闊3間,單簷廡殿頂,灰筒瓦覆頂。四角掛有風鈴,門額上掛“山門殿”鬥子金匾。殿內前後貫通,中間為通洞。兩側各立有一尊泥質彩繪的護法神塑像,一為密執金剛,一為那羅延金剛,麵部表情生動,高約3米,是泥塑佳作。
山門殿明代稱“優波離殿”,因其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故而得名。清代改稱“明王殿”,供彌勒佛和四大天王。
後來,山門殿則供有原千佛閣的木質大佛龕,這尊木雕佛龕為明代遺物,雕工異常精湛細膩,高4米,長3.7米,寬1.55米,下方為木製須彌座,龕內上方有3個玲瓏的雕龍藻井,周圍飾滿了各式龍紋與花飾,整個佛龕共雕了146條大小不一的龍,堪稱藝術精品。
山門殿後南道,有一座高大的青銅焚爐,高3米,重5000斤,坐落在漢白玉雕的須彌座上。該銅焚爐十分精美,頂部為重簷歇山式殿頂造型,下部有鏤空的門窗,爐身下部為雙耳四足長方開鼎爐,正麵鑄有“阿彌陀佛”,兩側銘文“香蒸寶頂供佛天,一切眾生成正覺”。整座焚爐“色澄碧如古旃檀”,花紋柔和,古樸凝重。
銅焚爐鑄造於1599年,是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誠心鑄造”並捐給戒台寺的。
山門殿後是天王殿與大雄寶殿,“龍鳳鬆”就在天王殿院內,是兩棵古鬆的合稱,在甬道兩側南北分立。南側的鳳鬆樹幹略向東傾而高挑的樹尖卻扭向北麵,極似扭頭回顧、鳳尾下垂的鳳凰,有種女性特有的清幽之美;與之南北相對的龍鬆卻另具形態,盤曲虯結,如同翹首南顧的蒼龍,具有一種男性的陽剛之氣。兩鬆相距數丈,但樹頂的主枝幾乎相連,如同龍鳳交頸,引人遐思。
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後麵,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台上。門額上高懸清乾隆帝手書“蓮界香林”雕龍橫匾。原來還掛有清康熙帝所題“般若無照”匾額和“禪心似鏡留明月,鬆韻如莫振舞風”的楹聯。
殿內屋頂上有3個木雕藻井,上圓下方,井內各雕有一條團龍。下方漢白玉石雕的須彌座上供有明代鑄造的銅質橫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南側為阿彌陀佛。北側為藥師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千克。
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3間配殿,左側為伽藍殿,右側為祖師殿。
在大雄寶殿後麵台階上方左右兩側,有兩株對稱而生的古鬆,這就是“臥龍鬆”和“自在鬆”。臥龍鬆幹長10米多,蜿蜒橫生,宛如翔雲歸來的蒼龍,爬過石欄,翹首橫臥在石碑之上,碑上有清恭親王奕訢親手所書的“臥龍鬆”3個字。
與臥龍鬆相對的“自在鬆”高達25米,也是遼代所植。它矗立在大雄寶殿前,姿態舒展有致,顯得逍遙自在。一個大枝向著大殿方向延伸,仿佛是在虔誠地守衛著佛祖。清末田樹藩《西山名勝記》中有詩雲:
鬆名自在任欹斜,隨意生來最足誇。
世態炎涼渾不管,逍遙自在樂天涯。
詩中雖是讚鬆,也是高僧們無意功名,滿足於平淡生活、自由自在的寫照。
大雄寶殿之後,原有一座三層簷略呈方形的高閣,閣內分上下二層,有旋梯相通,上層有5個閣龕,每個閣龕內又分為28個小龕,每個龕內各供3尊高約3寸的小佛像。下層也分龕供佛,全閣共有大小佛像逾千尊,因此被叫做“千佛閣”。
千佛閣始建於遼代鹹雍年間,明清兩代曾進行整修。原為三層簷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廡殿頂。寬27米,進深24米,高30餘米。門額上掛有清乾隆皇帝手書“智光普照”的匾額。門內楹柱上有乾隆手書楹聯:
金粟顯神光,人天資福;
琉璃開淨域,色相憑參。
千佛閣前的“活動鬆”,是一棵高達25米的油鬆,相傳是元代時的住持月泉高僧手植。此鬆樹呈傘形,枝杈牽連交錯,特點是用手牽動其任何一枝,它全身的枝幹都會搖動起來,“引一枝而全身發”。
清乾隆皇帝每次到戒台寺,都要搖動活動鬆,以此取樂遊戲。乾隆為這棵奇鬆起名“活動鬆”,並先後3次為它題詩,其中有詩句“搖動旁枝老幹隨”,皆刻在此樹西南側的一塊圓頂石碑上。但後來的活動鬆已不是乾隆皇帝看到的那一棵,而是清光緒年間補栽的。
“活動鬆”為什麼能活動呢?原來它的主幹和大枝都向東傾斜,整個樹體重心不穩,所以一枝動則全身搖。
閣內正中供有高大的毗盧遮那佛銅像。兩側磚牆鑲以琉璃壁飾,遍布閣龕。每龕內都供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共計1680尊。
“千佛閣上坐神佛,納得天下福滿門。”千年香樟木雕彌勒佛,作為戒台寺唯一一尊露天佛,為一整塊千年香樟木根雕,雕工精美,形態可掬,盤腿而坐,袒胸露腹,自然形態惟妙惟肖。
彌勒大佛伴隨古刹的晨鍾暮鼓,用恒久的笑容看盡了這塵世的春來秋去,常得日月之光,納天地靈氣,立於千佛閣上修得萬佛之心,用萬世不變的歡喜笑顏,用大肚笑納天下事,也容載著天下人的希望。更用笑容感染著人們開心做人,開心做事,開心地生活。
從千佛閣遺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個兩進的四合院,清恭親王奕訢曾在這裏隱居10年。院內幽雅清靜,自清代以來,這裏以種植丁香、牡丹聞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種,更是錦上添花,故稱牡丹院。牡丹院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它將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形式與江南園林藝術巧妙融合。
沿千佛閣左後的石梯登臨而上,可到達另一層高台,即戒台寺最高的建築觀音殿,麵闊3間,正中一間供有觀世音菩薩像,左右兩間為恭親王奕訢的書房。
在戒台寺觀音殿前台基的邊緣,圍護有一道青石欄,在石欄柱頭上從北向南排列有17頭大石獅子和8頭幼獅,其中有繡球嬉戲,有給幼獅喂乳,有掌托幼獅等各種造型。
這組石獅子雕刻細致,線條清晰,刀法流暢,舒緩有致,甚至比盧溝橋的獅子更顯清秀細膩,與頤和園十七孔橋的石獅子類似,是戒台寺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精品。
戒台寺北路為戒壇院建築群,戒壇院是一長方形的院落,前有山門,兩廂為36間配殿和五百羅漢堂,中心建築為戒台大殿。
戒壇大殿也稱作選佛場,始建於遼朝的1069年,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維修,保持著明代建築形式和風格。
此殿麵積676平方米,高20多米,造型獨特,為重簷盝頂與四角攢尖頂相結合的木構建築,即四麵坡的殿頂正中有一方平台,平台四周和正中各有1477年由僧人德秀捐贈的銅質鎏金寶頂,中間一個高約5米,四周的4個較小。遠看如同5座小塔並聳,玲瓏剔透。
殿頂上下簷有“風鈴”環繞,上層是圓風鈴,下層是方風鈴,暗寓天地之形,且每個風鈴上都鑄有“阿彌陀佛”4個字。
殿內的屋頂正中的“鬥八藻井”十分精彩,是明正統年間的木構佳作,分為上圓下方兩部分,上部是一圓形的穹窿式建築,天花板為金漆彩繪,正中是一條倒掛的木雕團龍,張口鼓須,盤旋向下,周圍有8條升龍與之彼此呼應,形成了“九龍護頂”的絕妙構局。下部是一方形的井口,其四周雕有許多的小天閣,天閣上雕有眾多的小佛龕,內有精工細雕的飾金木質佛像,寶相莊嚴。
門內橫舫上,掛有清代乾隆皇帝手書的“樹精進幢”金字橫匾,內側掛有康熙親筆的“清戒”二字匾額。可見數朝對戒台寺感情之深,著力之重。
戒壇大殿正中有青石砌成的“品”字形高台,此戒壇為明代所建,高3.25米,分3層,每層都有須彌座,3層合為一須彌山。
在每層須彌座束腰處,都雕刻有小佛龕,其中上層每麵7個,共計28個;中層36個;下層則正麵13個,其餘三麵各有12個,共計49個。而且佛龕的體量是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每個佛龕內都有一個“戒神”,共計113個。
戒台殿內的113尊戒神是不可多得的奇景,這些戒神泥塑金身,神形各異,有的威武雄壯,有的麵目猙獰,有的頂盔貫甲,有的仙風道骨,一個個栩栩如生,生動傳神。這是北京地區絕無僅有的一組戒神塑像,難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