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賬局 4.
晉商賬局的興盛
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貨幣流通的擴大,賬局也隨之興盛起來,主要以山西商人勢力為強。山西賬局在北京、張家口、保定、天津、太原、汾州等地均有設立,為工商業發展解決了資本不足的困難。
山西商人經營的錢鋪早在明代已經存在,至清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山西賬局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相當迅速。
在錢業方麵,晉商經營放貸的票號、賬局、典當號稱三大支柱。賬局後來發展成為票號。
1736年,晉商王庭榮出資4萬兩在張家口設立“祥發永”賬局,並在北京設分號,是目前發現的有確鑿史料可據的最早的賬局。
張家口市當時是中俄貿易的重要口岸。
1728年至1762年間,俄國國家貿易商隊自開辟恰克圖口岸入境,經庫倫、張家口,或經歸化、張家口來京貿易的商路後,張家口買賣城可以說是我國對俄貿易的集中點。
幾乎全部俄國呢絨和各種絨布以及俄國出口的全部毛皮製品,都是先運張家口買賣城的貨棧,然後批發給下堡,最後再運到我國本土。這樣,商品流轉期大大延長,墊支資本需要更多,有求於借貸。
另一方麵,山西商人從江南采購棉布、綢緞、茶葉等貨物販運至張家口,再販運至蒙古各部落和恰克圖。然後,再從恰克圖和蒙古各地販運回牲畜、皮毛等貨物運至張家口再銷往各地。由於商品運輸路線大大延長,從而占用資本多,周轉緩慢,自有資本與經營所需資本矛盾突出。
王庭榮開設的祥發永賬局,不僅僅是張家口最大的賬局,也是我國最老的金融企業。賬局解決了外貿商人在張家口的融資困難問題。
自從王庭榮開設祥發永賬局後,晉商所開賬局一發而不可收。在清代檔案中,戶部檔案有記錄的52家賬局中,由山西人出資開設的有34家,由山西經理經營的有49家。
這些統計數字說明,如果說山西人善於經營銀錢業的話,那主要也是介休、平遙、汾陽、榆次、太穀、祁縣等山西中部地區的商人。這也是清代晉中地區經濟崛起、晉中地區商人成為晉商代言人的原因。
清代大學士祁雋藻上奏說:“竊聞京城內外,現有殷實山西等省民人開設鋪麵,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鋪戶以及軍民人等,俱向其借用錢文,或計日或計月清算。查京師地方,五方雜處,商賈雲集,各鋪戶籍資餘利,買賣可以流通,軍民偶有匱乏,日用以資接濟,是全賴印局的周轉,實為不可少之事。”
文中所說的“印局”其實就是賬局。在當時,賬局左右著整個北京市的金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太穀縣曹家的錢業。在19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曹家商業有13種行業,640多個商號,3萬多個職工,資本1000多萬兩白銀。商號分布於山西各縣及東北、華北、京津、華東、西南、西北以及蒙古的庫倫、恰克圖和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莫斯科等地。
曹家通過礪金德、用通五、三晉川賬局,來管理全部企業。“礪金德”分管山西、江南各號,“用通五”分管東北各號,“三晉川”分管山東和國外各號,實行大號管分號,分號管小號的辦法。
曹家賬局在各商號獨立核算的基礎上,由上一級商號領導相互間進行信息交換、聯合采辦商品、融通資金、調劑人才等,是我國最早的金融控股集團的雛形。
山西人開設的賬局也有規模較小的,但同樣在金融領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厚德堂”是山西聞喜縣人開設的一家小規模賬局。從現存的賬簿中可以看出,該賬局放貸最大金額是1825年借給“長盛公”商號200兩銀,最小的一筆是借給吳家房村吳肖貞1.4兩銀。
有意思的是,同治以前的借貸隻在賬簿中記明銀額並注明有契約,而同治以後的借貸中記錄的更詳細。如,何時借出銀2.6兩,何時收入銀1320文,又借來白銀10兩置辦大褂一件和絨帽一頂,用於考試。
厚德堂幾乎每筆借貸都立有契約。有一份契約的大致意思是:東薛莊王承唐從厚德堂借銀50兩整,每月每兩1.5分行息,約定至9月內本利付還。契約中還有保銀人的署名和立據年月日。從契約中可以看出,道光年間賬局的借貸方式和利率。
厚德堂所立契約,有的人還清了本息。比如李家房村的一李姓村民借銀5兩,直至20多年後才付清本息10兩。
有的人卻還不了錢,隻能以其他方式還貸。比如李家房村的李學昌借銀20兩,到期後還不了貸,隻能在35年後,把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抵給了厚德堂。
賬局是山西商幫為了適應經濟活動需要,首先創辦的經營存放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山西賬局的興盛,在我國金融發展曆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