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詩歌 3.

清初遺民詩和中期詩歌理論

清代初期,由明代入清代的很多知識分子割不斷故國之情,忠實

地恪守著民族氣節,他們的詩哀故國、悲往事、望恢複、明誌節,這批詩人代表詩人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錢謙益、吳偉業等。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的詩多傷時感事之作。詩平實不尚藻飾,是“主性情、不貴奇巧”的學者詩,持重、沉鬱、蒼涼的風格中可見杜甫詩的神韻。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他的詩強調

抒寫現實,如《周公瑾硯》:

剩山殘水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消。

詩中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不加遮攔地溢出筆端。王夫之的詩後人評其為“含

婀娜於剛健,有《風》、《騷》之遺則”。王夫之最推崇屈原,並承繼了其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以美人香草寄托比興的藝術風格。

王夫之的《正落花詩十首》之一詩中五六句脫化於屈原《橘頌》中的“受命不欠,生南國兮”的語句,用花去香消樹仍青青來表明自己誌節不改,浩氣長存。

清代初期詩風多樣,其中能左右詩風,影響遠播的詩人是錢謙益、吳偉業。錢謙益,在明末清初詩壇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編有廣羅明代詩歌的《列朝詩集》,並在《小傳》部分通過對各家的褒貶、評論闡發自己的詩歌主張。

錢謙益不僅重視唐詩,也重視宋詩,由此開了清人宗宋的風氣,成為明清詩歌變化的一大轉折。他的詩將唐詩與宋詩的特點結合在一起,善於用典,富於辭藻,善於抒情,長於近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錢謙益能以《後秋興》13組124首詩與杜甫《秋興八首》葉韻唱和,學杜甫而不拘泥,足證其藝術造詣之深。

吳偉業,早期的詩歌顯得較為清麗,而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大動蕩中,他寫的詩歌多以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更多地關心具體個人在曆史中的命運。

《圓圓曲》是吳偉業的歌行體詩,通過名妓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悲歡離合,描寫吳三桂降清導致明代滅亡的重大曆史事件,將風情萬種的兒女私情與波譎雲詭的重大政治事件結合在一起。

詩中對陳圓圓曲折坎坷的經曆充滿了同情。“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對吳三桂雖有婉曲的嘲諷,卻又帶有頗多的同情。像《圓圓曲》這樣的詩,用七言歌行寫成,兼具“初唐四傑”和

白居易詩歌的神韻,深情婉轉,韻味悠揚。

除《圓圓曲》外,吳偉業還寫有《永和宮詞》、《琵琶行》、《雁門尚書行》等七言歌行,一直被世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