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初期詩壇上,“南施北宋”也是有影響的詩人。“南施”,即施閏章。施閏章,對百姓的疾苦感觸至深,詩中的誠摯同情溢於言表。他還寫有工於寫景的詩。這些詩作自然流暢,繪聲繪色,景象萬千,頗具盛唐王維、孟浩然的風度。
“北宋”,即宋琬。宋琬一生坎坷,連遭大難,寫下的詩歌多反映被逮捕、被關押的生平遭遇,其感慨時世和悲苦怨懣 之詞充斥詩篇。他五七言古體篇幅嚴密,淳雅凝練,格調蒼茫。
王士禛,在清代初期詩人中最著名,倡導 “神韻說”, 即在詩歌的藝術表現上追求一種空寂超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王士禛遵從“神韻說”,他的詩追求淡遠空靈、委婉蘊藉的風格。
王士禛早年的成名之作《秋柳》4首表現出意旨朦朧,情境悠遠的特點,而《秦淮雜詩》二十首更是得到人們的競相傳寫。
清代中葉,詩壇湧現了很多著名詩人,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的為性靈派詩人,代表詩人為袁枚,此外,還有持“格調說”詩人沈德潛、持“肌理說”的詩人翁方綱。
袁枚詩主“性靈說”,“性”即性情、情感,“靈”即靈思、靈趣。他的4000餘首古今體詩作,就努力體現了其性靈說的美學追求。
袁枚主張作詩要有真性情,要有個性和詩才。性情是詩的根本,性情以外本無詩;性情要表現出詩人獨特的個性,作詩不可無我;詩人必須有才,“詩人無才,不能役典籍,運心靈”。
袁枚創作了許多真實動人、靈趣盎然、清新活潑的性靈詩,不僅是當時詩壇的異軍別派,也對近現代詩歌的新變產生了影響。他的旅遊詩真率自然,清新靈動。此外,他還有大量的詠史詩。
沈德潛,他論詩標榜“格調說”。所謂“格”,指詩歌體製上的合乎規格;所謂“調”,指詩歌的聲調音律。
沈德潛的“格調說”推崇唐詩,重視體製格調,決定了他在詩歌風格上尊崇雄豪壯闊的境界。他對 “神韻說”提倡的清遠衝淡的詩風很是不滿,而對杜甫的“宏才卓識,盛氣大力”給予高度稱讚。
沈德潛認為在作詩的態度上,必須“一歸於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在作詩方法上,必須講究比興、“蘊蓄”,不能“發露”。
翁方綱,他論詩主“肌理說”,宗法宋詩,強調寫詩重在讀書,有學問,有方法。翁方綱的“肌理說”對矯正“神韻說”的虛渺、“格調說”的空套有一定的意義,但過分強調學問在創作中的作用,忽視作家的才情和活生生的生活,也使他的詩論沒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