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理論 2.

詩學指導論著——滄浪詩話

在南宋紹熙年間的1192年,福建邵武莒溪,一個世代以耕讀為業的嚴家,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給他起名叫嚴羽,字丹丘。嚴羽自幼聰明好學,所以父親就把他送到附近的私塾中,跟著先生讀書習字。

有一年秋天,在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嚴羽的私塾先生很有興致地帶著學童們去登山秋遊。

師生們登上山頂,先生看到周圍山巒層疊,紅葉點綴在綠樹叢中,風景真是美不勝收,就想考考自己學生的對對聯水平,先生說出了上聯:“山山出秀。”

學生們也熱情高漲,紛紛應對,然而先生都不怎麼滿意。這時,嚴羽對了下聯:“日日昌明。”

先生聽了不由得欣慰地笑了。因為這副對聯是很有難度的,上聯“山山出秀”,前兩個字是“山”字,合在一起就是第三個“出”字,而嚴羽對的下聯前兩個字是“日”字,合在一起就是第三個“昌”字,而且對仗工整。

先生還想再難一難嚴羽,於是又在“山山出秀”後麵加了“永嘉地”3個字,上聯變成“山山出秀永嘉地”。嚴羽沉思了一會兒,在“日日昌明”後麵也加了3個字“長樂年”,下聯變成“日日昌明長樂年”。

先生聽了不由得鼓起掌來,因為先生加的3個字中的“永嘉”是縣名,而嚴羽加的3個字中的“長樂”也是縣名,而且寓意美好。先生高興地摸著嚴羽的頭說:“孺子可教也。”從此,嚴羽的才名迅速在鄉鄰中傳播開來。

少年時的嚴羽,不僅以才名遐邇聞名,還以品行高潔、生性奇特為人所讚揚。他長年隱居鄉裏,養成了清高自詡、不喜隨俗的性格。因為他居於邵武樵川莒溪,與滄浪水合流處,所以自稱“滄浪逋客”。

1213年,22歲的嚴羽離開家鄉福建邵武,來到江西南城,在頗有聲名且學識淵博的宿儒包揚門下求學深造。包揚曾先後受學於當時的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陸九淵和朱熹。

嚴羽在包揚那裏學習了3年後,因為老師包揚去世,他隻好辭別師門,開始了長達7年左右時間的客遊經曆。1223年,由江西臨川返回家鄉。後來家鄉發生戰亂,已近中年的嚴羽又被迫離家避亂,漂泊於江西潯陽、南昌等地近3年。

1232年江湖派著名詩人戴複古擔任了邵武府學教授,以嚴羽為代表的邵武青年詩人們的詩社活動開始活躍起來,他們過了一段詩友 酬唱、切磋學藝的快活日子,被人們傳為詩壇佳話。嚴羽關於詩歌理論的批評著作《滄浪詩話》,大約就寫於這段時間。

嚴羽創作《滄浪詩話》的動機主要是不滿北宋以來詩壇的種種流弊,他希望構建一個新的詩學體係,規範詩歌創作的原則,從而為學詩的人指明方向。

《滄浪詩話》共1卷,分《詩辨》、《詩體》、《詩法》、《詩評》和《考證》5章。

在《詩辨》中,嚴羽主要闡述詩歌的創作理論,是整個《滄浪詩話》的總綱。在《詩體》中,嚴羽探討了詩歌各體的流變。在《詩法》中,嚴羽提出了詩歌的寫作方法,具體的作詩方法、法則和技藝,也就是詩藝。在《詩評》中,嚴羽評論了曆代詩人詩作的典型風格、突出的優缺點等。在《考證》中,嚴羽對一些詩篇的文字、篇章、寫作年代和作才進行了考辨。

《詩辨》是《滄浪詩話》的首篇,也是嚴羽詩學理論審美理想闡述最為充分的篇章。嚴羽討論了學習詩歌的方法、詩歌的法度、詩歌的風格和詩歌的本質,提出了“妙悟說”和“別材別趣說”。

在《滄浪詩話》的《詩評》中,嚴羽充分評述了李白、杜甫詩歌

的藝術特色。他認為李白、杜甫詩歌各有妙處,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是飄逸,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是沉鬱;李白的詩渾然天成,杜甫的詩歌有章可循。

在《滄浪詩話》中,嚴羽還提出了一個效法古代詩歌的思想體係。他確立了詩學理論的“師古”核心,也確定了學習效仿的對象是漢、魏、晉、唐時的詩人作品。關於詩歌的審美特征,嚴羽提出了“別材”說和“別趣”說。別材的意思是詩在取材上要有特別的要求。他指出,宋詩所以不如唐詩就是在取材上出了問題,宋人在既“涉理路”,又“落言筌”的“書”中取材,背離了“詩者,吟詠情性”的旨義。

嚴羽認為,詩人與學者是有根本區別的。詩歌是用來吟詠人的情性的,隻有那些情性中有詩情畫意的人,才可能成為詩人。情性中沒

有詩情畫意的人,即使讀很多書,也不可能成為詩人。別趣指詩的審美特征,指詩人的情性熔鑄於詩歌形象整體之後,

才能產生那種蘊藉深沉、餘味曲包的美學特點。他在《詩辨》中說: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段文裏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用的是佛經中的比喻,說羚羊到晚間把自己的雙角掛在樹上棲息,可以避免鬣狗找尋蹤跡。嚴羽在這裏指詩歌作品的語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麵要素,組合為一個整體,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這才能給人以“透徹玲瓏,不可湊泊”的感覺,取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這就是嚴羽提出的好詩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