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理論 3.

詩學與美學的論著——原詩

明末崇禎年間的1627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南京國學署的葉家誕

生了一個男孩,名叫葉燮。葉家是一個崇尚氣節而又有著深厚家學淵源的家族。葉氏家族一向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和道德修養,因此,家族中名人輩出,有“吳中葉氏、天下望族”之譽。葉燮的父親葉紹袁是晚明文壇重要作家,母親沈宜修則是明末最傑出的女詩人。葉燮原名世倌,字星期,是葉紹袁的第六個兒子。聰慧的葉燮,4歲時便跟隨父親葉紹袁讀誦《楚辭》,他過目即能背誦,被人們傳為美談。5歲時,葉燮與兄長們一起進入葉家的書齋讀書,由

父親葉紹袁親自教導。

幸福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在葉燮8歲時,兄姐們相繼夭折,而且母親沈宜修也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家庭的變故,促使葉燮在思想上迅速早熟,詩歌創作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清兵大舉入關後,葉燮和3個兄弟跟隨父親開始了居無定所,出沒飄搖的流亡生涯。南明弘光年間,葉燮參加了嘉興府的科舉考試考秀才,高中第一。他的應試文章得到了主考官的高度評價。

1647年,葉燮的父親病逝,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葉燮隱居橫山。葉燮在橫山一住20多年,除了出門遊曆或教學生之外,他幾乎閉門不出,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博覽古今典籍上。

隨著清王朝的逐步穩固,胸懷大誌的葉燮,決定走科舉出仕之路,做一番人生大事業。為了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葉燮在大量閱讀“經史子集”等典章時,還把讀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寫成策論式的文章。

在經過精心的準備後,葉燮在科舉考試中一帆風順,在1666年的鄉試中考中舉人,1670年又考取進士。1675年,49歲的葉燮懷著為國為民幹點有益事業的理想,出任了寶應知縣,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葉燮到任之時,寶應縣境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他接任後,立即著手整頓吏治,興修水利驅除水患。

作為詩人,葉燮在繁忙的公務政事之餘,還寫下了反映寶應民生疾苦的史詩《紀事雜詩十二首》。

葉燮的這些詩稿,在寶應文人中迅速流傳開來,一批正直的文人被他的人品、文品所感動,不約而同地彙集起來,用詩人的敏感和率真,寫出了一批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作品。這一時期,也是清初寶應詩人最活躍的時期,風雅盛極一時,史稱“白田風雅”。

盡管葉燮在寶應清廉自守、政績斐然,得到人民的愛戴,但他耿直的性格也得罪了一些官僚。因此,他最終罷官而去。

罷官之後的葉燮,深知以自己的個性無法在官場立足,於是,他便萌發了遊曆山川的想法。於是,葉燮回到橫山安頓好家眷之後,帶上簡易的行李,開始了名山大川之行。

祖國的壯麗河山,既給葉燮的精神以美好的陶冶,又使他開闊了視野,拓展了心胸,提高了思想境界。最終,葉燮跳出了自己榮辱得失的考慮,他變得更加熱愛生活。

在遊曆中,葉燮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下層人民,這既增加了他的生活閱曆,又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詩文創作的題材。這一時期,是葉燮詩歌創作的多產期,除了和友朋之間的唱酬外,更多的是感悟山水的心得,以及反映下層勞動人民甘苦的紀實作品。這些詩作很快流傳開來,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遊曆中,葉燮也有機會廣泛接觸全國各地文化學術界的一些名 流。友朋之間對詩歌創作的討論切磋、批評辯駁,使葉燮對當時詩壇現狀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對當時詩壇的流弊,葉燮覺得有必要加以矯正,這一切,觸動了葉燮詩歌評論寫作的想法。

葉燮在遊學過程中,對當時詩壇盛行的刻板模仿和複古之風十分不滿。為了宣揚自己的詩歌理想,葉燮回到橫山後,開始招收學生,設館授徒,係統地教授自己的詩學觀點,講解詩歌理論,指導詩歌創作。與此同時,在教學之餘,他還寫下了詩論著作《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