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王國維又隨羅振玉來到北京,擔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職。在此期間,王國維開始研究外國文學。

同時,在國內刊物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俄羅斯文學家托爾斯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等人及他們的作品,並對莎士比亞、但丁、歌德等進行了介紹和比較。

同時,王國維還對我國的美學和詞學等進行了研究。王國維的 《人間詞話》就寫在這段時間。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運用我國傳統詞話方式所寫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也是他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的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來評論我國古文學的論著。

但是,王國維沒有受西方理論局限的影響,而是力求運用自己的思想見解,把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學批評中。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共收錄詞話64則,大致可以分為3個部分。王國維先是對詞學理論中“境界說”進行闡述;然後以時代為脈絡,通過對曆代詞家作品解析,對如何創造“境界”以展示詩詞魅力進行了分析;最後又通過對曆代文學體式演進過程的解析,作為對他的詞學理論“境界說”的補充和延伸。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我國第一部將西方美學與我國古典美學融會貫通的文論著作。《人間詞話》吸收了康德和叔本華的美學思想,並使這些思想與傳統美學相融合,提出一套係統的美學觀,也就是王國維的核心思想“境界說”。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用“境界說”統領其他論點,“境界說”既是全書的脈絡,又溝通書中全部觀點。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說”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作批評標準,他在論斷詩詞演變、評價詞人得失、作品優劣、詞品高低時,都從“境界”出發給予評論。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上”。他還進一步提出了寫境與造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景語與情語、隔與不隔,

以及對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等觀點。他在作家修養、創作方法、寫作技巧等方麵,也都有精辟獨到的見解。在《人間詞話》裏,王國維說的“境界”主要包括詞藝術境界和人生境界。關於詞的藝術境界,在第一則中,他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文章開篇,王國維便首先把自己的核心論點展現在人們麵前,那

就是,境界是詩詞的靈魂。他提出“高格”和“名句”是構成作品境界形式的兩個條件。“高格”指超逸的風格,有超逸的風格才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名句”指作品的語言靈魂,有篇有句,文章的神貌才相依有生氣,有篇無句,文章則空洞枯槁。

在第六則中,王國維說:

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王國維在這裏提出“真景物”和“真感情”,是構成作品境界內容另外兩個條件。景物與感情交融,真實真切,則凝成作品的境界。在《人間詞話》第七則,王國維舉具體詩句為例,指出“境界”是如何通過語言表現的: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紅杏枝頭”、“雲破月來花影”為真景物,擬人格的“鬧”字和“弄”字則將景物人情化,物境、情境交融一

體,於是“境界全出矣”。

王國維的“境界”說,為什麼看重“真景物真情感”呢?因為感情與景物交融,會轉化為景物的圖像,這種圖像最容易被人們的直觀感受所把握,與人的內心情感相交融,幻化出情景渾然一體的“意境”。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意與境渾”的文學藝術境界。

王國維認為,文學藝術境界的特征有“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無論是哪一種狀態,從深層結構來看都存在虛與實的辯證關係。

關於“造境”與“寫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二則中說:

二者頗難區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