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死則是殉詩,他經曆了最壞的時代,經曆了最好的時代,再回到一個莫名其妙的時代,不想再和這世界糾纏下去了。
其五,憤怒而死的。
也許,殉道而死是一種懦弱,那麼憤怒而死的,則是文人的一種天性和抗爭。
仲夏的一個淩晨,年近古稀遍體鱗傷的老舍先生獨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來到德勝門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邊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個夜晚,然後步入湖水自盡。沒有人知道,在老舍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坐在太平湖邊都想了些什麼。但我想,他死時胸中是充盈著憤怒,於是決定不再羅嗦,從此與陽世所有的醜惡決裂。
傅雷和夫人也是這樣的心情吧,寫下最後一封家信,交待了身後事。初秋的淩晨從從容容、坦坦蕩蕩地含恨離世。“世道蒼涼,再玩下去又有何意義!”
其六,被生活逼死的。
為家庭生活計,詩人朱湘在外留學,學業未完,就匆匆回國,後又飄泊輾轉於北平、上海、長沙等地,以寫詩賣文為生。終因生活窘困,憤懣失望,於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開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殺。自殺前還朗誦過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理想和生活總是差距甚遠。
顧城在中國是寵兒,去了新西蘭則成了棄兒,生活拋棄了他,他向妻和自己舉起了斧頭。
其七:為女人而死的。
古往今來,例子太多。
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的龔自珍死亡方式是“暴卒”,被人下了鶴頂紅。終究是偷情得罪了那個戴綠帽子的人。
徐誌摩死的浪漫,但也是為了女人,為了陸小曼的不斷上漲的開支,他需要輾轉南北教書授課,為了捧場林微因,最終機毀人亡。
甚至雨巷詩人戴望舒,從來就沒遇到過一個丁香般的姑娘,他一生被三個女人耍來耍去,悲苦一生,致命傷害,最終早早棄世。
其八:不良生活習慣而死的。
吳研人一生匆忙,經他手辦起來的刊和報,名目繁多,就有數十種之多,每天估計工作時間也要超過16個小時,生活習慣也不好,要麼不死,一死就猝死。
蘇曼蘇死得更有個性。死因竟是飲食無節製,吃糖過多所致。即使在住院期間,醫生對他的飲食嚴加控製,不準吸煙(他一天竟能吸大雪茄二三十支)、不準吃糖和喝牛奶可可。幾天下來,他難以忍受,終於逃出醫院,去街上大吃八寶飯、年糕、栗子和冰淇淋,結果導致腸胃病加劇。死後,在他的床下,枕旁找出不少糖果紙。
其九:庸醫致死的。
和許多其他百姓一樣,曆史上死於庸醫之手的文人也是數不勝數。
36歲高齡的廬隱因為難產子宮破裂而死。她的死完全是由於庸醫所誤,當她生命垂危之際,卻勸阻丈夫不要告庸醫:“算了,不要去告了,人已死了,告他又有什麼用呢?”
蕭紅也遭遇了類似倒黴事,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終於臨終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等遺言,31歲與世長辭。
其十:懸疑而死的。
把所有很多搞不清怎麼死的文人都歸在這一類,三毛究竟怎麼死的沒有一個明確答案,張愛玲一人孤獨地死在異鄉的小屋裏,又有怎樣的臨終思緒,大概都不得而知,大概還要爭論下去……
(二)
不知道我這樣對非正常死亡文人的歸類,讀者是否認可。但無論怎樣歸類,太多的文人“不得好死”確實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通過本書,讀者大概也可以知道部分原因,我給出的一個非專業答案大概就是文人的欲太強。